第18部分(1 / 4)

粢惶ǖ睦�螅�鄖笞艿睦�蟛灰�陸怠!泵幌氳劍���鏡耐�倫囈�┗躉崬筇�保�⒓捶⑾智榭霾幻睿��潛煥醋醞夤�吞ㄍ宓厙�牡縋園�Я恕�BM、AST、康柏、宏碁、神通。最要命的是,那個價格“根本拿不出手”。

那些外商的報價比聯想低了2 000元。

原來,那時宏碁已經在香港建起直屬分公司,又在大陸尋求代理商。中關村上也多了不少臺灣、香港公司的辦事處。

這是一場必須取勝的戰爭。如果說當時的聯想是一艘行駛在大海上的船艦,那麼,已經牢牢掌握著控制權的柳傳志,現在顯然想要撥正航向。經過了若干次的會議討論,大家得出來的結論是——銷售為王。銷售前沿成為了主戰場。

如何才能在銷售上取勝對手呢?結論是“必須降價”。當時臺灣的電腦製造商已經在使用價格策略,而且迅速登上大陸那些具有支付能力的機構案頭。要奪取市場份額,就必須讓公眾感到聯想是最慷慨的供應商,所以李勤說:“把利潤率降到最低點,賣出三倍數量的機器。”

以聯想曾經的老搭檔AST為例,聯想微機的價格緊緊盯住AST,總要“便宜一些又不能便宜太多”——大約便宜10%。

隨後的幾天會議上,還制定了“獎懲的規矩”:賣出一臺機器就拿一臺的佣金,不論是誰都一樣,還要把那些“特殊貢獻者”送到國外培訓,公司掏錢讓他們旅遊。至於經理們,完成“及格指標”,按員工平均收入的2倍拿獎金;完成“良好指標”拿4倍;完成“優秀指標”拿5倍。若是完不成指標,就要拿風險抵押金來賠——福利基金加上獎勵基金,再乘以2。

那一年,聯想新產品層出不窮:聯想漢字鐳射卡、聯想電腦刻繪系統、聯想漢字噴墨列印系統、智慧多用卡、微機安全漢字綜合管理系統……

各方面的資訊都表明,聯想微機的質量已經得到使用者認可,公司的市場抽查證明產品的合格率是100%。

可直到1993年,聯想還是沒能跳出這場戰爭。AST一年至少賣了8萬臺機器,聯想微機的銷量卻沒怎麼上去。

《科技之光報》的一位記者寫了一篇題為《中關村面臨生死戰》的報道,稱根據他的調查,當時“電子一條街”上出售的電腦,“98%是美國康柏、IBM、AST、惠普等廠家的產品,國內生產的電腦還佔不到1%。”此外,國外產品還佔了50%的顯示器、80%的影印機、90%的軟體、90%的軟磁碟、100%的印表機、100%的傳真機、100%的硬碟、100%的主機板市場”。

那個時候的計算機市場正在面臨著轉折點。1992年冬至1993年春的那段銷售淡季,意味著中國的計算機產業正在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柳傳志這時開始琢磨聯想上市的事。中國大陸的股票交易市場自1991年在上海深圳兩地開創以來,在艱難中掙扎了12個月,到1992年###南方講話之後一飛沖天。1993年,四通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招股,當日募集港幣1�89億元。柳傳志坐不住了。

他開始督促公司把計劃中的“上市過程”加快節奏,並找來了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出面幫忙。周給證監會主席劉鴻儒寫了封信,請他對香港聯想在港招股一事給予指導和支援,並邀請他到北京聯想參觀指導。

1994年西方情人節那天,聯想與香港股市完美結合。根據當日香港股市的記錄,公司售出1�68億股,每股1�33元,市盈率為13�8倍,超額認購數量達到409倍,香港聯想股票的市值一下子達到8�28億港元。

這一天,對於股市投資者而言,無非是多了一個選擇,然而對於聯想卻意義非凡。

聯想的產權原屬國家所有,而柳傳志卻在策劃把其中的一部分分割出來,歸屬企業的開創者及後來的員工,他甚至已經授意屬下做出兩份詳細的計劃,起名為“股份制改革的方案”,呈送上級從中選擇。

他成功了。中科院對公司的紅利做了如下分配:65%留歸自己,其餘35%歸聯想員工。柳傳志明白,這一天來得不容易。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他當即將這35%的“分紅權”作出如下分割:

1984年開創者佔有35%。

1986年以前加入公司的員工佔有25%。

1986年以後加入公司的員工佔有40%。

對股市尚不瞭解的員工,並不把這些數字當回事。柳傳志是極少看出此事價值的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