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史在這裡劃了個重重的頓號。 。 想看書來

2.1、孽龍出海潭自深,山雨欲來風滿樓

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使是窮途末路,大丈夫也不當死於溝壑。沒有希望改變現狀,而苟且偷生的誘惑是如此之小,造反就幾乎沒有成本。洪秀全豁出去了,太平軍也跟著幹了。令人深思的是,洪秀全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回眸晚清的中華大地,英雄豪傑壯志難酬,黎民百姓流離失所,在這席捲半個中國的造反聲浪中,如石達開、李秀成等少年英雄的屢屢湧現,和像曾國藩、羅澤南等諸多讀書人轉變成馳騁疆場的將領,這隻證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帝國即使走向衰亡,但也並不缺乏人才。但它又何以走向衰亡呢?

它的答案就是,當一個國家不能滿足其黎民百姓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要求時,太平是夢,天國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2.1、孽龍出海潭自深,山雨欲來風滿樓

農民造反並不是什麼希奇事。洪秀全出山的時代,其實是陳勝吳廣、張角黃巢揭竿而起的時代,是李自成、張獻忠等梟雄逞強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週期率的表現。

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個農業大帝國,國民對土地的依賴嚴重,財富的積累非常緩慢,但凡遇到大的天災,加上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必然會有黃巢、張獻忠一類的煞星殺出,結果是血流成河,生靈塗炭。透過人口非正常的大量減少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帝國往往又重歸平衡,並開始一個新的朝代。

這種歷史經驗,是中央集權體制下的農業大帝國特有的。但是,在日漸工業化的時代,太平天國這樣的農民暴動,已經成為最後的輓歌,將永遠不會再出現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重新審視這段非同尋常的歷史。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在十九世紀中葉,此時距離康乾盛世並不遙遠,中英鴉片戰爭也不過十年。亂世的產生,歸根結底,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晚清面臨的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在清朝以前,中國的人口從來沒有超過一個億。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別是雍正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後,“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導致人口養育成本下降,人口急劇上升,由清初的不足一個億,很快發展到乾隆五年(1740年)的兩億;到了道光時期,更是到了史無前例的四億三千萬。

以十九世紀中期的農業耕作水平,人均四畝地才能免於飢寒之虞。而從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來看,清初大約人均6畝,乾隆初期降至4畝,到咸豐元年(1851年),也就是洪秀全造反的那一年,人均耕地不到2畝,而太平軍初起的廣西,更是隻有人均畝。

人多地窄,在傳統經濟模式和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幾乎沒有任何緩衝的餘地。清朝時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農民,而其中的絕大多數,又是些終年勞作卻難得溫飽的貧農。面對這種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生存狀態,那些稍微有點野心又不想終身困苦、死於溝壑的人來說,往往就要鋌而走險,集體暴動了。

這時,洪秀全的橫空出世,自然和這些人的要求一拍即合。洪秀全多年的應試不第,一次次的擊碎了他未來生活的夢想。而對於楊秀清、蕭朝貴那些一無所有的燒炭黨人來說,他們連吃飯都成問題,造反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好機會,他們的要求當然更為簡單而直接。

造反的成本太低了。苟且偷生不過累死於溝壑,起來造反也只是掉腦袋而已,加上和他們同樣情況的人又是如此之多,只要有人振臂一呼,當然群起一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馬爾薩斯的理論指出,要解決人口膨脹問題,上帝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瘟疫,一個是戰爭。當然,倘若不想這樣解決問題,辦法還有兩條,一是將多餘人口移民海外,所謂殖民主義的方法;二是開發新興產業,用如開礦辦廠等工業化手段來創造新的財富並吸納富餘勞動力。

但令人扼腕的是,前一條在明清時雖有少量華人前往南洋謀生,但終因政府的禁海政策而無法大量實施;而後一條的成功又需要有工業革命的基礎。過去三百多年的歷史證明,殖民主義和工業革命正是西歐國家發展壯大並一舉超越天朝的兩個法寶。如今我們回頭再看,機會稍縱即逝,悔之晚矣!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偶然的,但無數的偶然,又形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

傳統經濟條件下民窮財盡的週期律現象,因為平添了一個世界經濟的競爭因素,在鴉片戰爭後更為嚴重。譬如鴉片戰爭中,各地方政府往往強迫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