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從“大號”縮水到“中號”;第二個時代從1800年持續到2000年,科技的進步如蒸汽船、鐵路及後來的電報、電話等拉近了世界的距離,讓世界從“中號”縮水到“小號”;而第三個時代則更是由網路革命把世界變得更為扁平化。
很遺憾的是,我們的祖先錯過了第一個時代,並在第二個時代的前半個時期裡飽受屈辱。1799年,壽星皇帝乾隆老爺子去世,隨他而去的則是帝國最後的輝煌…康乾盛世的謝幕。正如法國作家阿蘭&;#8226;佩雷菲特在《停滯的帝國》裡說的,“不管英國人進攻與否,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裡沒有沉沒。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將永遠不能修復。”
1800年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國的三艘戰艦,已經開始啟程前往中國了。
1.1、天朝的禮儀與英國人的膝蓋問題(上)
1792年9月26日,當法國大革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樸次茅斯港卻一片歡騰。英國的三艘戰艦, “獅子”號、“印度斯坦”號和一艘小型護衛艦“豺狼”號,在早潮時起錨了。他們的目標,不是法國,而是遙遠的中國。
在擁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船頭,艦隊的首領馬戛爾尼望著茫茫大海,深深地呼吸著海上的空氣。此時的他,肩負著英王賦予的神聖使命:為英國商業開啟中國大門。這個使團規模龐大,光正式人員就有近百人,包括外交官、青年貴族、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僕役等,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個艦隊有將近七百人。要知道,英國從來沒有派出過如此龐大的使團,整個歐洲也從來沒有。
亞當。斯密思想的傳播讓英國很清楚的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的富強很大程度上來自貿易。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儘管它只有不到一千萬的人口,但它擁有最大的商業船隊與最令人生畏的海軍艦隊,儼然已是全球性的強國。英國並不想把全部賭注都押在一塊大陸上,它決定向全球擴張,特別是東南亞與太平洋擴張,以彌補1775年美國獨立所帶來的損失。所以,儘管當時法國的革命極有可能引發一場歐洲戰爭,大英帝國也決無可能置身事外,但出於對未來商業的重視,馬戛爾尼使團仍舊被派往中國。
在世界的另一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派員早已提前把一封預約函交給了駐廣州的兩廣總督。英國人在信中提示:“英王陛下為了增進兩個朝廷間的友好往來,為了發展於兩國都有利的貿易關係,決定派遣馬戛爾尼勳爵為全權特使赴北京訪問”。當中國方面接到這封信時,這也幾乎是在馬戛爾尼使團出發的時候。
商業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十八世紀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後,各國對通商貿易都寄以厚望。各國在對中國的貿易中,英國雖然已迅速超過葡萄牙而位列首位,但英國國王對當時的中英關係並不滿意,此次派馬戛爾尼前往中國,就是希望跟中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達成下列協議:
一、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
二、准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進行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三、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四、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時,爭取免稅或減稅。
準確的說,馬戛爾尼是當時英國派往中國並常駐北京的首位大使。但很可惜的是,英國人的這個願望,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由英法聯軍打敗清王朝後才得以實現,這離馬戛爾尼訪華已經是近70年後的事情了。
馬戛爾尼絕非等閒之輩。1757年秋,二十歲的馬戛爾尼到倫敦完成律師實習,1764年,他被封為貴族,隨即被派到俄國談判貿易條約。出發前,當外交大臣格倫維爾建議他帶上1651年航海條例的複本時,他驕傲地回答道:“為避免增加負擔,我把它全背下來了。”這樣,他當上了談判特使。
1775年,馬戛爾尼成了英屬加勒比地區的總督。同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人站在美國人的一邊,共同打擊英國人。1779年6月,當法國海軍上將德斯坦率領25艘戰列艦、12艘三桅戰艦和6500名士兵出現在格瑞那達的海面上時,馬戛爾尼只有可憐的24門炮和300名志願兵迎戰。剛一交戰,馬戛爾尼的兵力就死傷過半,他自己也當了法國人的俘虜。
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