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文字”之類的意思,反反覆覆都說爛了。
這一類貶低語言表達的教育深入人心,我們都堅信最深最美最純最真的愛,都是無言的會然於心。殊不知,心有靈犀尚且需要一點通,憑什麼就認定別人是自己肚子裡的蛔蟲?偏不說,偏不說,任憑誤會在人群中滋生蔓延,直到說也說不清。
受我們的毒害,或許還有遺傳的因素,小秒針很早就表現出鴨子的屬性。他表示友好的方式,是一聲不吭地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死命往小朋友的懷裡塞,一直塞到對方哭著跑開為止。做錯了事,要道歉,被逼走投無路了,他才勉強貼著我們的耳朵,把一聲“sorry”直接送進耳朵眼深處,不讓一絲分貝流落在外。
最讓我氣結的一次,是有一天我放假回家來,外面正下著雨,小秒針明明是想念我的,吵著嚷著要和紫禁城一起到車站接我。可等我下了車,他卻一貫地冷靜沉默,一臉老成。我走過去,說,媽媽好久沒見你了,很想念,讓我抱一下好不好?那個混小子竟然斬釘截鐵道,不好。問他為什麼?回答是,因為“打著傘,不方便。”我當時就怒吼著踹了他一大屁股,因為心靈受到了嚴重創傷。
情感和意願表達(2)
其實,孩子天生有情感表達的能力,2004年6月16日的晚上,小秒針不肯睡覺,堅持要跟婆婆一起看報紙,婆婆沒答應,被強行按到床上後,小秒針自言自語說:“婆婆好凶啊,我好傷心啊。”可見,孩子的心之所動,是會言語的。
所以,小秒針不肯自我表達,自然有其原因要窮究。原因之一,是不善於表達,比如喜愛,原因之二,是不願意表達、不好意思表達,如那聲輕如蚊蟲的道歉,sorry是外語,說了等於沒說,如此掩耳盜鈴,只為那小小的自尊。但是,不管是“不能”還是“不為”,都不利於他與人的交流和溝通。
我深以為害。作為彌補,便格外注意調整他的行為模式,教他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用正確的言辭準確地表達感情。邀請小朋友玩,要求他一定說清楚:“我喜歡你,我們一起玩吧。”這話在我聽來足夠肉麻,但聽習慣了,很溫暖。
當然,還有示範。我們錯怪了他,必看著他的眼睛,乾乾脆脆說一聲“對不起”,態度坦蕩誠懇,聲音洪亮自然。慢慢地,他也能流利地說“對不起”了。
但很快,我就發現,僅僅靠培養一種行為習慣,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比如他一般都會自然地表示友好、提出邀請,但有時候,卻無論如何不肯主動拉一下鄰家小孩的手。
我很奇怪,但也沒有特別深究,只當孩子的反覆不定。直到發生了一件事情。
上幼兒園後,小秒針為了得到一種能粘在面板和衣服上的小星星,每每從老師那兒領了聖旨回來奉行。不準給我餵飯,我要自己吃!不準跟著我進衛生間,我要自己尿尿!睡覺前,還要把脫下來的衣服疊好。等等。
2004年3月25日,小秒針一出幼兒園就宣佈:今晚我要一個人睡覺。其實他生下來就睡他自己單獨的床,但睡覺前,我們總要陪他說說話、唱唱歌、講點故事,直到他入睡。今天是他第一次沒有陪伴地入睡。
我們自然樂得遵旨。畢竟,陪孩子睡覺是件苦差事,每每要等小秒針的手指捅進了鼻孔,或者口水滴上了面頰,才發現自己睡著了,小秒針依舊精神飽滿、生龍活虎。
將小秒針洗漱完畢,放進被窩,道一聲晚安,便熄燈走了。好輕快也!
那天晚上,小秒針一直鬧,一直折騰,又要尿尿、又要喝水,沒完沒了。我們不勝其煩,次數多了,不免發火。直到捱了一通臭罵,小秒針才哭哭啼啼一陣,沉沉睡了。
從那以後,小秒針多數都自己睡,但照例事多,而且花樣翻新,什麼窗外好像有個眼睛,過來看看;身上好癢,過來幫我抓抓;電視在放什麼呀,好大一聲響;電視裡誰在哭呀……諸如此類。
那天他叫口渴。紫禁城把水杯端過去,小秒針端著杯子,說:“爸爸,你要早點休息。睡晚了對身體不好。”這話,我和老爹老媽是常掛在嘴邊的,紫禁城從來置若罔聞,小秒針這麼一學舌,他頓時感動得涕淚橫流、渾身酥軟。
我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冷笑道:“別自作多情了。小秒針,你是想要我們來陪你睡覺是不是?”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直接表達自己。這是考驗大人理解力的時候。
果然,小秒針一下子就彈起來了,抱著我的脖子,大叫“媽媽真好”。
一個孩子獨自在黑暗裡,害怕,也寂寞,想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