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政府名義上依然存在。
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臺。左派在1932年的選舉中獲勝,激進黨領袖愛德華·赫里歐如在1924年那樣在社會黨人的支援下組織了一個內閣。這—次,這個左派內閣同樣因不斷增多的財政困難而逐漸遭到破壞。激進黨人和社會黨人在如何對付經濟危機的問題上無可挽回地分裂了。赫里歐僅執政了6個月,隨後的其他4位總理也在短期內相繼讓位。1933年12月,最後的較量隨著斯塔維斯基醜聞的敗露而到來;斯塔維斯基是一個俄國出生的法國公民,他夥同一家地方當鋪發行欺騙性債券,據謠傳,許多重要的官員和政界人物與此案有牽連。極右翼團體趁機在街上挑起騷亂,企圖推翻共和國本身。儘管他們未能做到這一點,但的確迫使內閣於1934年2月辭職。一些保守黨內閣相繼執政,但沒有一屆內閣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弊端。
更引人注目、更決定命運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上臺。大蕭條也直接地、決定性地影響了這個國家種種政治事件的程序。1919年,隨著《魏瑪憲法》的正式透過,這裡建立起一個西方式的共和國(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在第一年中,這個新共和國除要對付君主主義者卡普在柏林的叛亂外,還得對付共產黨人在巴伐利亞和魯爾的起義。動亂持續到1923年,這時,法國和義大利軍隊因賠款糾紛佔領了魯爾。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席捲全國,消滅了各階層的儲蓄金。只是由於1924年《道威斯計劃》的議定和法意從魯爾的撤軍,德國才終於開始安定下來。在以後幾年中,德國接受了《洛迦諾公約》並加入國際聯盟,它的經濟也因美國的大量貸款而不斷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