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葡萄牙人率先從事歐洲海外探險,是為了開闢非洲內地的黃金和奴隸貿易;這種貿易可獲厚利,以往一向由穆斯林商人控制著。但是,在葡萄牙人找到繞好望角前往東印度群島中的香料群島的航線和西班牙人偶然發現墨西哥和秘魯的寶藏之後,非洲貿易似乎微不足道。歐洲人為了獲得美洲種植園所需的奴隸,繼續保持著非洲西海岸的據點。不過,這些沿海據點已足夠歐洲人用來實現其目的,因此,直到1788年非洲協會於倫敦建立時,他們才開始為侵入內地作出認真的努力。
然而,地理環境並非阻礙歐洲人侵入的唯一因素。至少同樣重要的是,非洲黑人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組織的總的發展水平非常高,足以有效地抵擋歐洲人的侵入達數世紀之久。在探討黑人的文化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黑人的種族成分。
種族與人們時常設想的相反,非洲諸民族決非起於同一種族。撒哈拉沙漠以南,可發現各種種族,並存在於整個歷史上。不過,它們的起源和擴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故權威們的意見也大相徑庭。目前,最少遭到異議的種族劃分承認,有四大種族:(1)布須曼人,操科伊桑諸語言;(2)俾格米人,由於他們採用後來的征服者的語言,其原先的語言至今不知;(3)黑人,操尼日…剛果諸語言;(4)高加索人,亦稱為嘎普薩人、庫希特人和含米特人,操亞非語系諸語言。這四大種族似乎發源於維多利亞湖地區;由此,布須曼人向南遷至非洲南部,俾格米人向西移入剛果和西非沿海雨林地區,黑人向西遷至西非、向西北遷至當時肥沃的撒哈拉地區,高加索人向西北移入埃及和北非、向東北移入阿拉伯半島和西亞。
這裡,要再次強調,這些種類和遷徙並沒有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實際上,有位權威人士將當前的認識,即認識的缺乏,概括如下:
……我們所能說的僅僅是:如果有誰站在蘇伊士,面朝南和西帶方向,那麼,他念往前走,見到的人往往面板愈黑。即使下這一判斷,也得將布須曼人排除在外。……其實,就經驗而論:埃及人大體上是地中海的高加索人;倘有誰朝南和西南方向走去,會見到一個逐漸的變化;沿幾內亞海岸或在剛果森林裡,是黑人的陳規舊習居支配地位。然而,在地圖上,並不能因此劃一條無可爭辯的“線”,即(用統計學以外的方法)區分部落,聲稱一個部落確為高加索人的,另一部落確為黑人的。即便在黑人佔絕對優勢的部落裡,也會發現白面板、綠眼睛的人。……
文化 非洲諸文化是非洲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相互影響就其程度而言,遠遠大於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與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響。以農業為例,農業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五千紀在埃及生根,可能由那裡傳播到了蘇丹。蘇丹是一片開闊的大草原,位於撒哈拉南側和熱帶雨林北緣之間,東起衣索比亞高地,西至大西洋海岸。應該指出,有些權威認為,這地區的農業是沿尼日河上游獨自發生的。不管情況是否如此,事實依然是,最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得到栽培的植物,絕大多數是從外界引進的。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經由尼羅河傳入的大麥、小麥、豌豆和小扁豆,由東南亞傳進的香蕉、甘蔗,亞洲薯蕷和新型水稻,從美洲透過葡萄牙人和後來的奴隸販子傳來的菸草、玉米、利馬豆、萊豆、南瓜和西紅柿。
對非洲來說,冶鐵術的採用與農業的引進一樣,是根本性的。冶鐵術的確從外界傳入,最可能的發源地有兩個。一個是迦太基,冶鐵術可能從這裡由經常來訪的商人傳播開來;當時,商人仍能騎馬穿越面積很小但正在擴大的撒哈拉沙漠。其後不久,馬不再能活著走完沙漠時,羅馬人從中亞引進駱駝解決了這一問題。另一發源地是地處尼羅河上游區、以喀土穆稍北的麥羅埃為都的庫施王國。庫施人主要為黑人,他們向亞述人學來了冶鐵術,並能很好地加以應用,因為他們國家不同於埃及,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燃料資源。麥羅埃很快就成為巨大的產鐵中心。如今,在都城遺址周圍尚可見到的一座座小山似的礦渣堆亦表明,麥羅埃曾充當過中非的匹茲堡。庫施人大概是用鐵和文明的其他產物來交換傳統的非洲商品,如奴隸、象牙和鴕鳥羽。庫施王國生存了一千多年後,於公元3至4世紀衰落,不過在這之前,冶鐵術已遠遠地傳播到南面和西面。
農業和冶鐵術的傳播對非洲有深遠影響。由於新的糧食作物和鐵製工具使農業得以擴充套件到雨林區,人口獲得驚人增長。此外,非洲的種族組成發生根本變化,也對非洲有重大影響。採用農業和冶鐵術並從中得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