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控全域性
“利害關係”是關乎人的命運且必須處理的重要問題,趨利避害也是人類的自然本能。但世界上有很多複雜多變的事情,人們很難清楚地分辨利與害,因此無論是爭辯還是遊說,如果我們能夠緊緊抓住關鍵點,並具體剖析事物發展中的各種矛盾、發展趨勢,以及其對自身的影響,然後再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定能使對方心悅誠服,進而願意聆聽甚至同意你的意見。
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最能言善辯的一位,根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的記載,齊國的田常想要奪取王位,又因畏懼高、國、鮑、晏四大家族的勢力,於是便想出兵攻打魯國,藉以顯示自己的力量。
孔子聽說此事後,隨即對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之地、父母之國,當它處於如此危急之時,你們怎麼不去解圍呢?”
孔子此話一出,子路、子張、子石等人,紛紛表示願意前往齊國勸說。然而孔子卻不同意,直到子貢請求前去齊國以解魯國之圍時,孔子才答應。
子貢到了齊國,就對田常說:“魯國城牆薄弱、地域狹小,國君愚蠢又無仁德,大臣等人亦無一能用,而士兵和百姓均十分厭惡征戰。因此,像這樣的國家,你不該與之交戰,倒還不如去攻打吳國吧!吳國的城牆又高又厚,地域又寬又廣,新制的鎧甲堅韌,兵卒們計程車氣高昂,加上又有精明的大臣堅守城池,實在是你能夠攻打的國家啊!”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好口才好命運 第七章 (3)
田常一聽便生氣地說:“你認為攻打困難的國家,正是別人認為最容易進攻的;而你認為攻打容易的,卻是別人認為困難的。然而,今天你用這樣相反的道理建議我,究竟安的是什麼心?”
子貢說:“我聽說憂患在內就要進攻強國,憂患在外就要進攻弱國。現在你的憂患不是就在齊國內部嗎?我聽說你曾三次自封為王,卻沒有一次成功,都是因為大臣之中有人反對。如今你想攻佔魯國,來擴大齊國的領地,但是,當你戰勝了魯國,就會使國君更驕縱,帶兵的大臣地位更尊高,可你卻一點功勞也沒有,甚至國君也會與你漸漸疏遠!因此,你這樣做的結果,對上是驕縱了國君的心欲,對下則是助長了群臣的勢力!而如此一來,你想要奪取王位就太困難了!因為國君驕縱就恣意橫行,大臣驕縱就互相爭鬥,你上與國君不合,下與眾臣交爭,長此以往,你在齊國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所以我才說你不如伐吳,伐吳不勝,士卒戰死在外,大臣空虛在內,上無強臣為敵,下無百姓阻撓,就能孤立國君,那麼進而控制齊國大權的人,就只剩下你一人了。”
田常說:“好是好,但是我已出兵伐魯,要是再改道伐吳,大臣們肯定懷疑我,又該怎麼辦?”
子貢說:“你可以先按兵不動,等我前往吳國請其救魯,你就能借機迎戰吳國了。”
子貢一到吳國,便對吳王說:“我聽說稱王天下的人不絕於世,稱霸於諸侯的人沒有強敵,而這就像用千鈞之力移動輕盈之物一般。如今,擁有萬乘戰車的齊國要進攻只有千乘戰車的魯國,進而與吳國爭強,我實在為大王的危機感到擔憂,所以想建議大王幫助魯國。因為救魯能顯威揚名,伐齊能得到實利,也就是說,表面上救魯是保護魯國,實際上卻是削弱強大的齊國,而明智的人是不會對此猶豫不決的。”
吳王說:“好!我可以去救魯國。但是,我曾與越國交戰,雖然越王是戰敗了,可是人卻棲身會稽,刻苦圖強、養精蓄銳,時刻想找我報仇,所以不如等我征服越國後,再去伐齊吧!”
子貢說:“越國的力量和魯國不相上下,吳國的力量和齊國也差不多,大王放棄齊國而去攻打越國,那麼等你征服越國時,齊國早已把魯國滅了!況且,大王需要的是文治武功的威名,因此攻伐弱小的越國,而畏懼強大的齊國,並非是英勇的行為!勇敢的人不迴避困難,仁德的人不背棄盟約,明智的人不喪失良機,而稱王天下的人不絕於世,就是因為他們樹立了正義!如今,儲存越國能向諸侯們顯示您的仁德,救魯伐齊則可威懾晉國,如此一來,諸侯便會紛紛前來降服,您的霸王之業就成功了。如果大王認為越國是後顧之憂,那麼我願去見見越王,說服他跟隨您出征,而這名義上是隨諸侯出征,實際上卻是使越國實力空乏。”
吳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便讓子貢前往越國。越王一見到子貢,便問:“我們這裡是偏遠的蠻夷之國,不知有何重要之事,勞煩大夫屈駕光臨?”
子貢說:“我曾說服吳王救魯伐齊,他雖然願意,卻害怕越國乘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