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部分(3 / 4)

小說:三國軍神 作者:翱翔1981

,他們卻會因為秦法,而喪失自己的特權。

秦國推崇法家,一直致力於依法治國,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敵人。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國律法,講訴秦法的苛刻、殘暴。

但是戰國的歷史卻證明,秦國使用秦法,卻讓國家越來越強大。幾百年來秦人能適應秦法,不覺得殘暴、苛刻,唯獨六國貴族覺得苛刻麼?

歷史記載那場聞名後世的大澤鄉起義,其原因居然是:陳勝、吳廣等人,因為朝廷徵發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按照秦國法津規定,眾人都要被殺頭。

這些可憐的百姓,因為被逼無奈,這才起義反秦。

《史記》上面如此記載,後世之人讀到這段史料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憤憤不平,大罵秦國律法沒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說,這道記載卻是坐實了秦法苛刻,秦人統治殘暴的事實。

然而,後世考古學家出土的文書,卻發現了秦國當時的律法,居然與史書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國《徭律》中明文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意思就是:為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2副鎧甲的錢)。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遇到降雨之類不可抗力,可以免責。

由此可見,史書記載陳勝、吳廣起義的動機,完全與事實不符。若他們果真是因為大雨耽誤了行程,根本不會受到責罰。

文昭在後世看到這個出土的《徭律》以後,心中暗暗為秦國喊冤。揹負了幾千年暴政的秦國,終於在被考古學家發現一些端倪。

一葉而知秋,《史記》在大澤鄉起義就刻意黑化了秦國,整個歷史書中的記載,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這些儒生就是秦國,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國最大的阻礙。儒生與秦國之間,也正是一種不死不休的結局。

更何況,六國文字多有不一樣,一個字也許就有幾十種寫法。這種狀況,對於已經統一的帝國,對於百姓們的交流,自然有害無益。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秦始皇才下令焚書坑儒。

而焚書坑儒的出現,更讓天下儒士視秦始皇為妖魔鬼怪,為天下暴君。及至後來,儒家把持天下以後,對於排斥自家學說的秦國,自然會刻意醜化。

其實,後世的法律幾乎也與秦法一樣,細緻到了百姓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作為一個在社會主義國家長大,從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來講,對於秦國的施政方針,還是有著極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風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並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統治,使得華夏曆史上出現數個強大的王朝,這就證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優點。

然而,對於那個大一統,曾經曇花一現強盛帝國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還有一些遺憾。

特別是儒生們對於秦國的刻意抹黑,更是讓文昭心中有著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歎:“依法治國,乃富民強國之根本。然而在這個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時代,想要做到這點,卻是跟整個天下為敵。”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假如我日後執意如此行事,可能被儒生們鬥爭失敗以後,也會留下千秋萬載的罵名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

來自於後世的文昭相信,世上沒有永恆的真理,哪怕史書上白紙黑字記載的東西,也可能是經過勝利者粉飾、抹黑後的產品。

收回了思緒,文昭忽然自嘲的笑了一下,暗暗想到:“秦國早已逝去,我在這裡發什麼感嘆呢?”

六月的陽光,已經非常曬人,站外太陽底下的時間太長,文昭也感覺身上有些燥熱。

眯著眼睛抬頭看了看太陽,文昭見眾人都在抹著臉上細密的汗珠,當即說道:“博浪沙果真名不虛傳,今日真是不虛此行啊。”

“然而,如今天氣十分炎熱,我等還是先回去吧。”

眾人聽見文昭之言,自然不會反對。一大隊人馬往往城中趕去,他們剛前行沒有多久,忽有人飛馬衝了過來。

典韋急忙護在文昭等人身前,待來人驗明正身,乃是軍中使者以後,才將此人放了過來。

“啟稟主公,劉豫州聽聞主公前來,帶著關羽、張飛前來面見主公。”

陳旭聞言大喜過望,說道:“不曾想玄德在百忙之中,還抽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