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zeiger)和《週日新聞報》(Sonntags…Zeitung)體育編輯部的同仁,是他們的幫助令我從一個新聞記者的角度陪伴費德勒的成長成為可能。我還要感謝我在紐約的好友約爾根?卡爾瓦(Jürgen Kalwa),曾經撰寫過一本有關泰格?伍茲(Tiger Woods)的書的他為我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竅門。我還要感謝我的姐姐簡寧(Jeannine),他是第一個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手稿的人,並且提供給我很多富有價值的反饋意見。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我要感謝我的太太安妮(Eni)和我們的女兒傑西卡(Jessica)。對於她們來說,在一整個冬天面對我並不容易——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關在一扇緊閉的房門後,並且深深地沉浸在另一個世界之中。
瑞內?施道弗(René Stauffer)
2007年5月於瑞士慕爾海姆 。 想看書來
序言
邂逅一位15歲少年
那還是1996年的9月11日,我接受了《每日導報》撰寫一篇有關世界青少年盃賽的報道任務;這項賽事類似於為青少年球員而設的戴維斯盃賽,而且正好在我們報社總部的蘇黎世舉行。一開始我相當疑慮,一項由那些不知名的十五六歲小球員參加的團體賽,誰會對這種報道感興趣呢?我將這次報道看作是一項苦差,我得“感謝”瑞士網球協會,他們為了慶祝協會成立100週年而主動承擔了那一年賽事的舉辦權。唉,這肯定不會成為一次有趣的報道任務。
也正是在那一天,我第一次遇見了羅傑?費德勒,他在一片由鐵絲網圍繞著的外場上比賽。瑞士網協的官員告訴我,費德勒是一位相當不錯的少年球員;除了有時候脾氣太壞之外,其餘方面都無可指摘。當時剛剛15歲的他還沒有達到參加這項賽事的年齡標準,但他卻已經擁有令人吃驚的資歷——他已贏得了五個瑞士青少年錦標賽的冠軍頭銜,並且成為瑞士16歲以下年齡組最好的球員,甚至已擁有了第88位的全國排名。
那一天,費德勒的對手是一位叫做諾胡爾?弗拉卡西(Nohuel Fracassi)的義大利少年;在和費德勒的這場比賽之後,我就再沒有聽說過他的訊息。弗拉卡西比費德勒大一歲,也更加高大和強壯;當我來到比賽現場時,他已經拿下了第一盤。比賽的氛圍就像是一場不那麼重要的俱樂部休閒比賽,現場只有三四個觀眾和一位裁判,沒有球童,所以球員必須自己撿球。然而,我立即就被費德勒那優雅的球風吸引住了。我在15年的網球記者生涯中已經見識過很多球員,但很明顯,一位非凡的天才正呈現在我眼前。他能夠輕鬆地打出上旋球,以至於他的義大利對手即便在自己擅長的慢速泥地球場上也只能一次次地眼睜睜看著來球從身邊飛過。幾乎是悄無聲息地,他用他的黑色球拍送出得分球,並且快速而優雅地在球場上移動,他的擊球動作協調且才華橫溢。
他的戰術同樣有些非同尋常,與當時流行的打法安全而穩定的“瑞典學派”毫無共性,這種打法通常可以在泥地球場上取得成功。但費德勒不同,他看上去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迅速結束一分爭奪的機會;他也已經掌握了所有的擊球技巧,這在他這個年齡組的少年選手中難得一見。他以他的發球和正手統治比賽,但他強有力的單手反手以及時不時衝上網前的截擊看起來同樣如教科書般標準。
毫無疑問,羅傑?費德勒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我震驚並疑惑於為什麼尚無人發掘他並報道他,這是否因為媒體經常過早地為富有天賦的少年球員撰寫出誇大其詞的報道,但事後卻發現他根本無法在國際網球界生存?並不是每一個瑞士少年球員都能夠成長為海因茨?岡特哈德(Heinz Günthardt)、雅各布?赫拉塞克(Jakob Hlasek)以及馬克?羅塞特(Marc Rosset),他們也許是瑞士歷史上最好的三位男子網球明星。也許,瑞士已經幾乎沒有什麼人仍在從事發掘天才少年球員的工作了,畢竟對於瑞士這樣一個小國來說,能夠擁有1992年奧運會金牌得主羅塞特和當時已獲得溫布林登賽女雙冠軍及美國公開賽女單四強的15歲辛吉斯(Hingis),已經顯得有些“不成比例”。
但也許,真正的原因在於費德勒成熟的球技和他的場上行為所形成的鮮明對比。他可真是個暴脾氣!在這個9月的下午,他的脾氣會因為是哪怕最微小的失誤而突然爆發。有幾次,他因為憤怒而將球拍遠遠地摔出球場;他幾乎從未停止過苛責自己,即便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