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墓中積沙、積炭一樣,都是中國古代反盜墓常見的招術,特別是其中的積沙墓(也叫“流沙墓”),最為厲害,是古代盜墓賊最怕的一種墓。
2005年發掘的、位於今河南上蔡縣境內的郭莊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積沙積石墓。考古發掘中發現,此墓上竟然大大小小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盜洞挖於戰國時期,但最後沒有一個盜墓賊成功,郭莊楚墓得以完整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貴隨葬品。
所以,不論是石季龍盜的“邯鄲趙簡子”,還是現代考古發掘的“金勝村趙簡子墓”,都積炭置石,多是出於防盜的考慮。當然,最後讓石季龍放棄的不是墓中的積炭置石,而是不斷上湧的地下水,這應該是一種反盜墓意外事件了。
● 盜秦陵中的銅柱熔化鑄器
石季龍和石勒叔侄倆,都是貪得無厭的人。當時石勒已佔有十州地盤,在戰爭中,還搶劫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家中所收藏的外國奇珍異寶,多得數不過來。但他們還不滿足,還想盜取墓中的隨葬寶物。
石季龍因為趙簡子墓中積水太深只得放棄,但他並沒有放棄盜墓之心。接下來,石季龍的膽子更大——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將鏟子伸向了秦陵。
石季龍,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位盜掘過秦陵的皇帝。
秦陵早在秦亡之際,便被西楚霸王項羽盜了(這在後面會詳細講述)。之後又有“牧童燒地宮”說。
“牧童燒地宮”說見於《漢書·劉向傳》(卷三十六):當時有一個放羊的小孩把羊放到了秦陵附近,結果丟了一隻,找了半天后發現,這隻羊掉進了一個不知道有多深的洞穴裡。小孩擔心回家無法交差,便拿著火把,摸進洞裡尋找那隻丟失的羊。
原來,這深洞直通秦始皇陵墓的地宮。小孩往下走了很遠,還沒有到底。後來到了地宮,結果一不小心,火把失手,引燃了地宮器物,釀成一場火災,連秦始皇的棺槨都被燒燬了。此記載經《水經注》《三秦記》等書的渲染,“牧童燒地宮”說深入人心,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其實,這很可能是時人編出來的故事。
十六國群盜代表——後趙皇帝石季龍(4)
再後是漢末赤眉軍盜秦陵。赤眉軍在盜了諸漢帝陵後,才把目光轉向了秦陵。當時,起義軍缺少兵器,便盜發古墓中的青銅器,熔化這些青銅器後可以鑄造打仗時必需的長矛大刀。起義軍為什麼會想到這一點?可能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
在西漢中期,官府和民間都把盜取墓中青銅器看做是鑄造銅錢和金屬器具所需銅源的重要渠道。
赤眉軍盯上秦陵,這可能是考慮到了當年秦始皇造陵時,除了使用了大量的貴金屬水銀,還使用了很多的青銅。如在放置巨大的棺槨前,工匠便先用熔化的銅水在外面先澆鑄了一層再下槨。《史記·秦始皇本紀》(卷六)中,“下銅而致槨”,就是這個意思。赤眉軍在開啟秦陵地宮後,便將裡面的銅槨搗毀了,將碎銅熔化掉鑄造兵器。
對於赤眉軍盜秦陵銅外槨鑄兵器的說法,不少人都表示懷疑。有人認為,這與赤眉軍士兵奸劉邦皇后呂雉的屍體一樣,比較荒唐。
石季龍呢,也如法炮製,看中了秦陵中的青銅器。史書上對石季龍盜秦陵一事記載比較簡單,就是一句話,“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銅柱鑄以為器。”
雖然就是一句話,但資訊量還是相當大的。一石季龍從秦陵中所盜青銅器是銅柱一類的東西;二銅柱被放在高溫爐中熔化了;三熔化掉的銅柱被鑄成了器具。根據石季龍生前有收藏古董的情況來分析,所鑄之器,當不是赤眉軍那類的兵器,很可能是極具欣賞價值的擺設。
● 前趙皇帝盜墓取材建陵
或許有人會問,石季龍盜墓怎麼隨心所欲?其實這並非偶然。十六國時期,胡人在建立政權的軍事戰爭中,獲取財富、補充軍餉的主要渠道之一便是盜墓。有的皇帝在建國後,還靠盜墓興建土木。
除了後趙皇帝石勒、石季龍是盜墓皇帝外,前趙皇帝劉曜、後秦始主姚萇、前燕君主慕容儁、後燕君主慕容垂等,也都不是什麼好鳥,都曾幹過盜墓的那茬醜事。
石勒的後趙,是從前趙皇帝劉曜手裡奪來的。而劉曜當皇帝時的盜墓行為,與石季龍不相上下,甚至更厲害。
劉曜(?-329)與石季龍的經歷頗為相似,是前漢始主劉淵的侄兒,從小就成了孤兒,沒了爹孃,是劉淵收養了他。在前漢立國過程中,劉曜也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中山王”。劉曜是一名勇敢善戰的將軍,西晉就是亡於劉曜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