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的刺客不忍殺之,在徐州陶謙讓之(這是三國志上的,並不是三國演義上的內容,當然這也有當時徐州其實已經被劉備控制的情況,但是沒有膽略人心如何能甘心情願的讓其讓位)之後在荊州更是,“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這並不是一句空話,你見劉備史書上是沒見他有屠殺民眾這樣的事。(雖然說有假仁假義之嫌疑,但是你作為亂世下的民眾你是想活在哪裡好呢?)
這樣做也有好處,劉備得人心,日後投奔他處,袁紹曹操總不好殺他,一來假若殺了他,人心惟恐有失,二來也是認為他屢次失敗,成不了大氣(讓人有一個仁義軟弱的感覺也好,只是每每總能被人逃出,真夠狠的,尤其是從曹操那逃出,實在是不可想象,隋末的李密運氣就差多了,被李淵追上,不然當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之後巧奪荊州,有人說他厚臉皮,這如何說起,這是奪天下,又不是過家家,假如是曹操奪了荊州,孫權更加別想安穩寶座了,之所以讓劉備佔了荊州,完全是戰略問題,劉備是絕對不可能主動讓出來的,本來就缺少的是立身之地,怎麼可以隨便讓人,之後和孫權平分荊州實在是為了對抗曹操的需要。這如何說劉備厚臉皮呢。(何況劉備就算真賴也不會象演義那般哭哭啼啼。)
當然之後劉備在漢中之爭中獲勝,關羽北進也勝利在望。(我個人認為兩路進擊確實有可能入主中原,當時中原被劉備的間諜搞的大亂,一旦關羽順利,單是控制內部就夠曹操受的,當然荊州是牽制,關鍵是由漢中入關中,有北方騎兵支援,(就是馬超起作用的地方了,哈哈)再進中原,這也是當年劉邦的路線。)不過這並不是孫權和曹操都願意看到的,曹操擔心的是被劉備擊敗,孫權擔心劉備一統,(這三國中最麻煩的就是東吳,曹魏蜀漢都有一統天下之意,就只有東吳只想保自己的地盤,不想看到任何人一統,原來孫策周瑜在還有北上之心,孫權嘛,打了幾次也就想搞自己的小地盤了,三國要沒了這愛守成的東吳也很難形成了。)不過孫權這樣做也無可厚非,雖然假如是大丈夫,應該乘關羽北上中原之後再劫荊州或直接北上,那樣所得更多,對蜀漢曹魏打擊更大,孫權只看重荊州一地,實在是小家子氣的狠。
之後劉備伐吳,也是不得而為之,荊州沒了,兩路北上不可能,單純一路北上,之後諸葛亮的北伐已經給了我們結果,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乘曹操身死之即,擊敗東吳,至少要削弱之,假若單純取荊州,那難保下次東吳再來這麼一刀,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擊敗東吳,奪其地,這是最好的結局,一旦成功,兩路北伐,機會就大得多了。即便失敗,只要力保蜀州漢中,按東吳守成的心理,也不會一再進犯。(這次伐吳雖然聲勢浩大,但是還是留有餘地,猇亭之戰在三國演義中說的是七十萬大敗,但是並沒有這麼誇張,吳軍其實比蜀漢軍還多,是一場以多勝少的戰役,所以雖然大都說官渡赤壁以少勝多,沒說猇亭以少勝多的,不過這次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很多,損失很大,劉備也可能預料不利,但是沒想到這麼慘。)之後很快就證明了,曹魏見兩虎相爭,打的不是失利的蜀漢,而是戰勝的東吳,關鍵處就是蜀漢留有大量預備兵力防止曹魏入侵,也是因為三國的複雜形勢,吳國馬上就前來請和。三國演義之所以為人稱道,一來是羅貫中寫的好,二來也是三國的形勢複雜多變,相互牽制的關係,局勢跌蕩起伏。
不過自此一役,蜀漢再無一統之可能,諸葛亮北伐實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因為這樣,我覺得諸葛亮才是大丈夫,做可能完成的任務是聰明人做的事,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勇士做的事。)
劉備由平民起家,顛簸流離,屢敗屢戰,終成一代帝王,雖不能再建漢室,但是其能力不容他人輕視,之後雖然很多人說要重振漢室,但是再也沒人能達到象劉備這樣,能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步了。
5 煮酒話古人之李鴻章
說實在話,實在不想討論晚清的人物,因為晚清怎麼看也是屬於近代史,我們應該說是近人才對,說笑一下。不過李鴻章這個人實在是很有趣也很容易引起話題的人物。所以就想隨便談談他。
李鴻章,有人罵他是漢奸(歷史教科書一直以來的說法),也有人贊他是晚清的頂樑柱,為國家嘔心瀝血(前段時間的《走向共和》是其中的代表,把他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