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者的兒子。長征結束到延安毛澤東就指示他寫一部長征的歷史。一九三六年徐夢秋告訴海倫·斯諾,他已收集了七百份檔案,其他幾乎全部丟失了。一九三八年他在上海發表了第一集有關長征的個人記載。他在過雪山時沒有受傷,但到達陝西后,雙腿凍傷,不得不截肢。他於一九三八年去蘇聯治病,回國後漸漸與共產黨疏遠。一九四五年後,他投入國民黨的懷抱。一九四九年,他在南京被解放軍俘獲後,在獄中死去。

由於缺乏文字記載,政治形勢多變以及對中共政治和軍事人物的態度不斷變化,至今還難以弄清長征中許多具體事實的細節。

儘管關於通道會議連一片紙也沒留下 (人們只是在最近幾年才慢慢知道舉行過這麼一次會議 ),它作出的決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毛澤東參加了那次會議,這是他自一九三二年以來第一次在軍事委員會上發言。他建議紅軍放棄與賀龍會師的打算,改變路線,不向湘西北挺進,而揮師向西,而後向北,進入貴州。他認為到貴州情況要好得多,因為黔軍力量較弱,類似在廣西走廊遭受兩面夾擊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在貴州有可能獲得喘息的時間,以便整頓被打散的部隊,研究今後的行動計劃。而如果繼續按原定路線前進,就會遇上蔣介石部署來截擊的強大部隊。

會上幾乎沒有什麼爭論。朱德和其他軍事指揮官立即接受了毛的建議。其餘的周恩來、王稼祥、李德也同意了。在李德表明同意之後,博古也表示贊成。長期以來紅軍領導人在一個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這還是第一次,更不用說是對毛澤東的建議了。不過,毛澤東向他們指出,採取別的辦法幾乎肯定會導致全軍覆滅。

紅軍在通道會議作出的改變行動路線的決定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決定。說明了毛澤東等人“擔架上的陰謀”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中國人開始團結在毛澤東的周圍,形成反對共產國際派來的德國顧問的陣線。李德說,在非正式的討論中,中國人說話太快,他聽起來有困難。第二天,他要周恩來跟他詳細說說,周恩來顯得不耐煩,說紅軍累了,需要休息,大概要到貴州才能休息。他從前同李德說話可從來沒有這麼生硬過。

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紅軍又踏上了征途,向黎平挺進。

黎平位於貴州東南部,剛過湖南省邊境,是一座比較繁華的縣城,當時全縣人口約二十萬(一九八四年為三十七萬)。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旬,紅軍幾乎沒打一仗就佔領了黎平,一軍團二師六團和三團首先發起進攻。主力部隊和中央軍委是十二月十五和十六日到達黎平的。毛澤東、王稼樣和洛甫先前曾一致同意,一有“合適的機會”就召開會議討論軍事計劃和方針。在匆匆召開的通道會議上,大家預設了這一決定。現在,軍事壓力暫時沒有了,最艱險的高山激流也已經越過 (指的是中國貴州這一地區最艱險的路程,實際上更艱難的歷程還在前頭 )。在黎平給養又比較充足,每個人都能吃飽肚子。這是難得的好機會。

十二月十八日晚,進黎平沒幾天就舉行了政治局會議。會議在紅軍總部舉行。總部設在黎平市中心一個徐姓商人的相當漂亮的店房裡,隔壁是德國路德教教堂。徐老闆聽說紅軍要進城,早就逃離了黎平。那次會議由周恩來主持,博古、王稼祥、洛甫、毛澤東、朱德和林彪都參加了。李德和其他領導人大概也參加了。會議開得很緊張,發言人都提高了嗓門。周恩來幾次發言,公開批評李德。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他在通道發表的意見。他正式建議放棄北進與賀龍會合的計劃,而提出紅軍西進貴州,向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挺進,並在該地區建立一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他強調指出,現在紅軍不再受到湘軍的襲擊了,黔軍又有煙癮成疾的致命弱點。因此他建議在遵義召開一次正式會議。據說,李德又提出,如果能把國民黨部隊引開,還是可以北進的。李德藉口有病,未參加黎平會議。他在會前向周恩來概述了自己的意見,他建議紅軍避開貴陽,因為有情報說,“國民黨六七個半機械化師”正向貴陽集結。他極力主張紅軍渡過烏江,把遵義作為同蔣軍作戰的臨時基地。李德的計劃(據三十年後的回憶)同毛澤東的計劃分歧不大。博古作了一番爭辯之後,會議接著便透過了毛澤東的方案。紅軍決定向烏江挺進,渡過烏江,向遵義前進,並建立新的根據地。

在黎平至少對兩支部隊進行了改編:紅八軍團的殘部併入後衛五軍團;取消“特別軍團”,即大部分附屬於中央縱隊的後備隊和後勤隊伍,其士兵被派去補充減員嚴重的部隊,包括三軍團。

十二月十九日,向二軍團、六軍團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