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2 / 4)

小說:王洪文傳 作者:塵小春

重要的任務。如何吸收一批優秀的造反派入黨,我們來聽聽你們的意見。

“有的同志擔心,在‘九大’以前是不是可以先發展新黨員?沒有新黨章,能發展新黨員嗎?我看,這些問題都可以展開討論。我可以告訴同志們,中央把新黨章的起草工作交給了上海,我們上海在發展新黨員的工作方面,也應走在全國的最前面。……”緊接著作“指示”的是姚文元。姚文元保持著他的咬文嚼字的習慣:“我完全同意剛才春橋同志的意見。春橋同志已經把發展新黨員的標準說得很清楚,首先是吸收一批優秀的造反派入黨。這就是說,頭一個條件,必須是造反派。在運動中站錯隊的,不是不可以發展,但不能作為第一批發展入黨的物件。第二個條件,是在造反派中挑選優秀的。也就是說,要首先考慮者造反,考慮造反派骨幹,考慮堅決擁護毛主席革命路線、擁護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的造反派。……”經過張春橋、姚文元這麼一番“指示”,誰的心裡部明明白白:在良工閥門廠,第一批,不,第一個要發展入黨的,當然是陳阿大。陳阿大是“工總司”的發起人之一,是“工總司”的常委,又是“市革會”工交組的負責人,響噹噹的“優秀造反派”。

輪到王洪文講話了。他當時畢竟還不是“中央首長”,講話也就可以更加隨便些。

他指名道姓提到了陳阿大。王洪文說了一句“名言”:“依我看,陳阿大的貢獻比楊富珍更大!”

楊富珍,上海國棉一廠的擋車女工,著名的勞動模範,入黨多年。王洪文居然說“陳阿大的貢獻比楊富珍更大”。一言既出,四座皆驚!

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走後,一個由“市革會”派出的“調查組”,便進駐良工閥門廠。與此同時,另兩個“市革會調查組”進駐上海“老造反”單位——上海國棉十七廠和上港七區。

已經以“一月革命”震動全國的“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企望著在文化大革命進入整黨、建黨階段,也為全國樹立“樣板”。

由張春橋、姚文元授意的“上海市革命委員會”《關於在產業工人中有步驟地發展新黨員的請示報告》,急急送往北京。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毛澤東在這份報告上畫了一個圈。於是,“發展優秀工人造反派”入黨,便成為王洪文的重點工作。陳阿大,成了“重點的重點”。張春橋關照王洪文,要把陳阿大樹為在上海產業工人中發展新黨員的“先進典型”。

陳阿大是王洪文的“同一條戰壕裡的戰友”,同造反,共命運,王洪文“拉他一把”,那是情理之中。

張春橋要把陳阿大樹為“典型”,那是因為在“四·一二”炮打張春橋時,陳阿大帶領一班人馬上街,高呼:“反對張春橋就是反革命!”陳阿大在“關鍵時刻”,“立潮如此”鮮明“、堅定”,自然博得張春橋的垂青和厚愛。

陳阿大其人

陳阿大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取名“阿大”。他有一個弟弟,照理“推理”,名喚“陳阿二”。另外,還有一個小妹妹和兩個小弟弟。

大抵受父輩影響,家中以數字來命名。他的伯父叫陳七一,他的父親叫陳七二。

陳七二原是浙江省紹興縣陶南鄉人氏。父親陳阿澳是當地漁民。論出身,倒也符合“文革”中的“紅五類”標準。

陳七二從小在家鄉捉魚。到了十八歲那年,撐船做點小生意。閒時,仍捉魚摸蟹,增加點收入。到了二十二歲,陳七二做了紹興至上海的快班船船工,來來回回,在水上漂了十年。所以,陳阿大在填“家庭出身”時,總是寫“貧農,船工”。

老是在紹興和上海之間來來回回,陳七二覺得太辛苦,生活不安定。三十二歲那年,他一邊從紹興販運蘿蔔乾到上海賣,一邊在上海做臨時工。後來,他進入上海中華造船廠做搬運工,做飲事貝,做門衛。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陳七二的妻子章桂花頭胎得子,便以“阿大”命名。阿大的童年,在紹興鄉下度過,住在外婆家中。

阿大十歲那年,父親陳七二已在上海南市聚奎街落腳。於是,阿大便到上海來唸小學。

畢竟子女太多,收入微薄,陳七二不堪沉重的家庭負擔。業餘販運紹興蘿蔔乾,賺錢也有限。有一回,他在十八瓷蘿蔔乾(約千把斤)中摻了水,以增加重量,多賺點錢。

不料,被人發現,反而罰了款。

無奈,阿大在初中剛上了一年,就不得不輟學。一九五七年,十五歲的陳阿大到上海南碼頭做臨時工。畢竟是長子,要為父親分憂。

因為父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