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敦厚朱德 作者:瞎說唄

武堂。你有著強烈的救國救民志願,又具有軍事天才,還能吃苦,走從戎救國之路前程無量。”劉壽川的一番肺腑之言使朱德極為感動。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忍氣苦讀的寒門學子走出大山覓出路�(7)

劉壽川叮囑:“要去雲南從軍之事,千萬不要先告訴家裡。等到了雲南後,再告訴他們為妥。到時,我可去勸解一番。你就放心地去吧!”

“真的,非常感謝您這些年來的關照與教誨。我既然走出家門去投軍,決不當怕死鬼,說不上建功立業,但忠心報國、血灑疆場還可以做到。我會對得起父老鄉親!”聽說朱德要去雲南,他的好友張四維、田玉如、李紹沆和老師劉壽川聚在一起,為朱德餞行。

朱德非常感動,當場奮筆疾書,寫詩一首以銘志:“志士恨無窮,隻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重新整理舊國風。”

告別了朋友和恩師,朱德踏上了回馬鞍場的山路。

這一次回家,朱德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是說要去成都讀書。

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此次別離馬鞍場竟是50餘年,直到1960年他才重返故鄉。

雲南同四川接壤,去雲南謀生的四川人一向很多,就連生活習慣相差也並不多。清王朝的四川總督錫良改任雲貴總督後,在雲南編練新軍,從四川調了不少人去,其中包括四川武備學堂弁目隊的一批學生。這或許是朱德去雲南的一個理由。

當然,當時中國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的刺激下,許多愛國青年中流行著“強兵救國”論,心底裡認為中國要強盛,必須從軍事入手。朱德就是這一思潮的積極擁護者。而今,“教育救國”的夢在朱德看來被擊得粉碎,朋友約他報考講武堂,這不失是一條新的好路。

日行夜宿,起早貪黑。經過12天的長途跋涉,23歲的朱德於1909年初再次來到成都,找到朋友敬鎔。

朱德和敬鎔結伴,迎著早春的風寒,踏上漫漫的旅途。這次千里跋涉遠走雲南,確定了他一生所走的道路,開始了從士兵到元帥的長途跋涉。

動身時,朱德除了那個從儀隴帶來的小布包袱外,就是一捆草鞋。他就是憑著這捆草鞋去走天涯的。一路上經過嘉定(樂山)到了敘府(宜賓),向雲南挺進。

山間的路蜿蜒曲折,一邊是陡直的懸崖峭壁,另一邊則是漆黑如墨的萬丈深淵。在70多天的“小長征”中,朱德真正體會到了“吃盡雲南苦”的全部含義。4月中旬,他們終於走進了雲南省會——昆明的城門。

實在不容易呀!沒有坐船,沒有騎馬,硬是憑著一雙鐵腳板和一捆草鞋,穿山越嶺,涉水過江,走了3000餘里。

朱德和敬鎔在昆明城內一蕭姓四川人開的臨陽小客棧裡住下。這時,朱德才決定給家裡寫一封信,一是報個平安,二是把自己這次離家遠行的真相告訴父母。他在信裡說,家裡祖、父兩輩人都指望自己支撐門戶,指望自己當官、掙錢,使全家人從貧窮中擺脫出來。老人們的心願是好的,但根本無法實現。眼看國家都快要亡了,救國要緊,沒有國,哪還有家呀?!所以,現時無法顧家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只求來日報答。他還說,家裡受舊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別說見到當兵的,就是聽到當兵的都反感,總認為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現在,時代變了,好多熱血青年都走上了“從戎救國”之路,是“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自己選擇的路,這次是走定了,義無反顧,決不後悔。

落第後冒籍報考而後來險些被講武堂除名(1)

第二天,他們去打聽報考講武堂的事情,很快了解到: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決心培養一批軍事人才,並建立新的軍事力量。於是,在雲南昆明建立了陸軍講武堂,為新軍及巡防營培養骨幹。同時,還編練新軍一鎮(師),定名為“暫編陸軍第十九鎮”。

別人還告訴他們,講武堂主要招收雲南籍的學生,外省人沒有當地老住戶和有地位的人擔保,是不能報考的。後來,敬鎔找到了一位四川同鄉,想請他擔保報考講武堂。這位同鄉是在由四川人組成的新軍步兵標(團)裡供事。這個步兵標駐在巫家壩,歸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協(旅)管轄。看在鄉親的份上,他滿口答應了。

夏季裡,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招生考試開始進行。朱德和敬鎔在熱情的川籍軍官的介紹與擔保下,報名參加了考試。公佈成績時,朱德和敬鎔都合格了,且成績都不錯,他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