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種“提前型”消費,遇上日益龐大的“月光族”隊伍,以及滿眼皆是的“負翁”們,必將帶來一個新的族群——“卡奴”。
所謂卡奴,顧名思義就是信用卡、現金卡的奴隸。一個人使用大量的現金卡、信用卡,但負擔不出繳款金額或是採取以卡養卡、以債養帳等方式,永遠都是一身債,一直在還利息錢,就變成信用卡、現金卡的奴隸。
卡奴一詞為現代新詞,在以前的字詞典中沒有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臺灣。在臺灣,由於負債累累,每月收入甚至無法彌補當期債務的利息,數十萬人淪為“卡奴”。與臺灣的“卡奴”相對應,大陸一些走在消費時尚與娛樂時尚前沿的持卡人,他們大量刷卡,無節制透支,使借貸數額越滾越多,最終還不起賬。有的持卡人不得不用多家銀行信用卡交替透支消費,拆東牆補西牆式地以卡養卡,有的還透過商戶虛假消費非法套取現金炒股,目前在內地,“月光族”一頂不文不雅的帽子戴在部分白領的頭上,不久“負翁”、“卡奴”一個又一個響亮的稱號落在了白領們的身上。”貸款買車、買房、買家電、買衣服,信用卡透支消費正成為很多年輕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行為,他們常常高呼:“一卡在手,什麼都有”。
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柳先生髮誓,一年之內,他再也不買衣購物,再也不和朋友出去聚餐。原來去年春節前,柳先生傾其所有買了一套一百平米的住房,付了首期20萬後,他沒有一分積蓄了。每月還得支付1500元的分期。這對於每月有4000元的工資的他來說,還是可以承擔的。他搬進了按揭購買的新房後,一想,同事朋友一定會過來賀喜玩耍,家裡沒有一點象樣的傢俱,到時總不可能讓大家看個空蕩蕩的新房吧,既然買房的大錢都用了,就沒必要在乎這麼點小錢,面子總歸很重要的。沒錢沒關係,不是有卡嗎,他可是3張信用卡的主人啊,起初,他只想簡單的買點傢俱,但是因為有幾張信用卡,不僅可以透支,而且還有積分,當時購起物來就像汽車剎車失靈,什麼都想買好的。於是頻繁刷卡,只要一進商場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完全不考慮後果。當時刷卡怎一個爽字了得啊!等安定下來,柳先生傻了眼,這一切遠遠超出了當初的預算,信用卡透支太大,達到了5萬元。本來購房就負債累累,現在還得還信用卡的錢,如今,每月4000元左右的薪水,只夠支付還貸。從朋友同事來家裡鬧騰了一天後,他立馬從輝煌中墜入到失望的深淵。那以後的日子苦啊,平日他根本不敢和同事朋友出去休閒,每日坐在豪華的新房吃著泡麵過著貧窮的生活。金碧輝煌的吊燈不敢開,大熱天,汗流浹背不敢用空調,只為省點電費。每天追逐著銀行的欠款疲於奔命,但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造成過度消費,除了主觀方面的非理性因素,也有客觀方面的因素。如果給定一個社會的統一的價值觀,在不同的條件約束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消費比例。超過社會平均水平的那些人可能會被認為是過度消費者。也許過度消費應該是指超過正常生活開支的消費。但是什麼叫正常生活開支?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剛剛參加工作,幾乎把所有的錢用來租房子和吃飯,甚至還負債了。這算不算過度消費? 。。
卡奴的由來(3)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許多人的消費觀念是寧可沒有,也不願意揹著債務過日子。到90年代以後,超前消費的觀念越來越時髦,似乎不知道超前消費就是土老冒的代名詞,就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落伍分子。
90年代前,如果一個人,他只有購買腳踏車的能力,他決不可能借錢去買輛摩托,如果他僅僅只能買輛摩托,他的目標也不會盯著小轎車不放。但是,90年代後,特別是21世紀,一個人如果住著平房,也許他就會想著要買套樓房,當一個人住著樓房,他也許又會仰慕著在別墅裡生活的舒適樣子,這種念頭隨著大潮就會產生,於是即使借錢貸款他們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目標。信用卡的出現,為這麼“高目標、高追求”者,大開方便之門。而這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的人來說,無疑是過度消費。造成過度消費在主觀方面有多種,比如攀比的虛榮心理作祟,因為周圍的人都有小車,自己沒有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還有就是自身本性的享受和奢侈造成,騎腳踏車要費力氣,騎摩托車要在風雨中穿梭,當然比不上小車裡舒適。
在繁華的大上海,公交站臺、地鐵入口,經常能見到一群群身著迪奧、範思哲、夢特嬌、肩挎路易·威登等等被名牌包裹的年輕男孩和女孩焦急地等車、擠車的鏡頭。
她們月收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