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說話不能過於隨便,想什麼說什麼;行為上要約束自己,做一個有教養、有修養、有涵養的人。這位小老師按我的指點去做了,我的這頓晚飯吃了一半,她又來電話了,告訴我和那個女同學談得非常好。一場差點被擴大了的矛盾順利化解了。
如果前面提到的“卡通漫畫”事件作為我成功“告狀”的案例的話,那這個“月經失調”事件應該是沒有告狀,老師自行圓滿解決的案例。處理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前者是“頑症”,需要家長的配合,於是“告狀”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者是偶然,只要老師能夠解決,能達到教育目的,就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讓家長把孩子訓一通甚至打一頓,給老師出出氣的做法千萬要不得。老師們尤其有必要明確一點:靠家長壓服最多維持到小學結束,隨著小孩上中學,進入青春期,家長逐漸就會敗下陣來。給孩子冠以“逆反”兩個字,其實言外之意就是“不聽話了”,“管不住了”。今年5月25日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的題目就叫《我拿孩子沒辦法》,道出了眾多家長的無奈。
二、家校共同探索孩子們內心世界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與學校、家長與老師確實有合作的必要,這也是我多年從教的切身體會。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社會的開放,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和紛至沓來的大量資訊,在刺激著孩子們的感官,同時也對孩子們的心理、思維、情緒、行為等起著影響和干擾的作用。“孩子們到底在想什麼”越來越成為一個謎,使老師們不解,令家長們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家校之間的合作尤為重要,需要雙方形成一種合力,共同去探索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尋求孩子們能夠接受的教育方法,這也是家校合作的首要目的。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奢望家長和老師一合作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提高了多少,甚至就成了“才”。家長在與學校的合作中學會教育,老師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提高教育能力,形成一種高質量的合力,這樣的家校合作才有生命力。
我對家校合作的研究剛剛開了個頭,沒有理論上的深刻認識,只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比較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經驗,供家長和老師們參考。
“家校合作應該由學校牽頭來搞,因為家長是分散的,缺乏號召力,學校才有力量來組織這件事。另外,家長也可以積極地行動起來,不要什麼都等著學校來做,如果學校不做呢?耽誤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這是一位家長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我當時在場,她說的“由學校牽頭”指的是開辦家長學校,表達了家長對這種家校合作方式的認可和期盼,這也是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對學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從學校和老師的角度來說,傳統上的家校合作一般包括三大塊,即家訪、家長會和請家長。這三種形式我認為不能摒棄,仍然要堅持,但應該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和更豐富的內容。
先說家訪
在25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終在堅持進行家訪,而且家訪的目的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就在前不久的新初一班主任會上,作為年級組長,我要求老師們利用暑假家訪,並特別強調了家訪目的:第一,瞭解孩子,拉近與學生感情上的距離,使學生願意親近你;第二,瞭解家長,瞭解學生的家庭氛圍,向家長傳遞溝通與交流的資訊。第一個目的如果透過家訪實現了,就會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打下基礎,所以我告訴年輕老師們:到學生家一定不要擺出“老師家訪”的架式,而是“朋友串門”,要自然、親切,以關心和鼓勵的語言為主,甚至一些細微的動作都要注意到,比如讓學生近距離地跟自己坐在一起,到學生房間參觀一下他的小天地。時間不要很長,半個多小時足以讓孩子感到一份驚喜。而透過和家長的簡單交談,一般也能夠對家長的性格、文化素養、教育能力以及孩子成長的小環境有個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對於今後如何與家長去協調和溝通有一個前期的思想準備。
家訪是一門藝術。曾經有44中學生王×的母親透過我的學生家長找到了我,訴說孩子的種種不是,感覺實在沒辦法了,“慕名而來,請關老師到我家跟孩子談談”。看著這位無助的母親,我無法拒絕。簡單瞭解了一下情況,聽到一個細節是“他特別煩老師”,我心中有數了,於是囑咐家長“進你家門後不要介紹我,開場白我自己來。”下午6點多鐘,王×家長把我接到他家,開啟房門媽媽說:“王×,來客人了。”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