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社會的悲觀與冷漠。當他離開勾踐時,一定是徹底的失望與孤獨。哪怕最知心的朋友文種,也懷疑他的神經有問題。當躲到齊國海邊耕種經營獲得成功之後,他敏銳地察覺到嫉妒之火已經臨近,於是趕緊散盡家財,分給他懼怕著的親友鄉鄰,又一次出逃到陶國。靠著賤買貴賣的驚世之才,在陶國他又獲得成功,橫在他面前的卻只有歸隱一條路,他深刻體會到人世間最強、最有殺傷力的嫉妒正環視著他,他不得不選擇消極的抗拒。李嘉誠遭遇著同樣的問題:他超越自我幾十年如一日生生不息艱苦卓絕地奮鬥,卻被曲解為“唯利是圖”、“無商不奸”。李嘉誠不願追隨范蠡,他有著更高的人生標尺。富蘭克林的故事寄託了李嘉誠的宏願。
富蘭克林,1706年生於波士頓,家境清貧,12歲當印刷學徒(李嘉誠12歲開始當茶童),1730年接辦賓州公報,他為政府印刷紙幣,在實業上獲得了很大成功。他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美國獨立後,制憲會議一開始,富蘭克林就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雖然他眾望所歸,但他卻提名華盛頓將軍當總統。富蘭克林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罄盡他所有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用於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動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