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榮對中國鋼鐵的未來心中有數:美國實現現代化總共用了90億噸鋼,一個小日本也消耗掉60億噸,整個中國現在也只不過用了20億噸鋼,未來市場不可小視。中國經濟發展了,老百姓日子好過了,要好房子、好汽車、好家電,要更多鐵路,要更多橋樑隧道,要更好的市政環境,而這些都需要鋼板鋼帶,沙鋼沒有什麼可膽怯的!況且,以超前意識搶抓機遇,一環緊扣一環地利用好資金鍊,從來就是沙鋼發展擴張的光榮傳統!按沈文榮的說法,2001年全球鋼價處於低谷,是購買資產的絕好時機。德國人沒有預見到,2003年和2004年中國的需求會不同尋常地飛漲,把全球鋼價推到很高的水平,使得全球許多大鋼廠閒置生產能力得到重新利用,否則沙鋼可能撿不到便宜。
沈文榮: 向上的力量(4)
當然,蒂森克虜伯公司停產並出售多特蒙德鋼鐵廠,一方面是當地城市發展與申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服從其逐步向服務及技術支援方面轉移的全球戰略。目前,蒂森克虜伯公司正在進行著其作為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重新配置:向終端市場中國、北美等地轉移製造業,而本土則向技術服務等高附加值業務轉型。從2005年開始,該公司跟阿賽洛競購加拿大最大鋼鐵公司之一的多法斯科公司已經幾個回合,由於米塔爾收購阿賽洛已成定局,狄森集團勝出的可能性大增。
沈文榮把這筆買賣看成沙鋼立於不敗之地的大決戰。僅到德國去搞拆卸工程的勞務簽證就達1000多張。千餘人日夜奮戰,拆一件標號一件,同時將編號傳送到國內集團工程指揮部計算機上。幾十萬噸的裝置海運到沙鋼萬噸級碼頭時,千餘人又發揚連續作戰不怕疲勞的精神,輪番上陣搞安裝除錯,技術改造方案同時有條不紊地進行。2004年11月,裝置安裝除錯成功,流水線統統提前投產,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聞訊趕來了。這位老資格的科學家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沙鋼後,一種觸電的感覺襲遍全身。他感慨萬千地說:“我當上海市長時,寶鋼搞一個300萬噸的專案,要調動全國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產,現在,一個縣級市的沙鋼依靠自己的力量,僅用兩三年時間就一鼓作氣搞成了650萬噸,說明我國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武鋼董事長鄧琪麟也驚訝道:“老沈,你是怎麼搞到1000萬噸上去的?我那個1000萬噸能力是幾代祖宗用了幾十年時間才傳到我手上的,你用了不到10年時間,從100萬噸一直衝到1000萬噸,我除了佩服就是奇怪。”
國內媒體多聚焦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和衣著時尚的大佬,而國外媒體則關注這個創造了奇蹟的中國漢子。這個震撼了“製造帝國”德國的人,震撼了歐洲大陸和鋼鐵世界的人,一直是西方媒體的主角,因為他是中國力量的縮影。
根植於地緣人本而又無邊界的思維模式
一般的理解是,蘇商多透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領先於全國,並創立了“離土不離鄉”的興辦鄉鎮企業模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興起於“離土”,領先於“離土”的蘇商,卻因一味固守“不離鄉”,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沙鋼卻對蘇商模式作了全新的詮釋,“離土不離鄉”被賦予全新的內涵。
從引進、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到產品出口國外、介入全球資源供應市場,在全球範圍內打造戰略供應鏈,沈文榮帶著沙鋼,一步一步朝著世界鋼鐵大王的目標邁近。有些人把全球視野看得很崇高,提出“從月球上看地球。”但是那樣高度是有了,卻什麼也看不清,不見得能提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沈文榮則站在大地上看鋼鐵,從人本出發抓資源配置,始終能夠抓住鋼鐵的脈搏。
沈文榮深知自己,也知世人。什麼東西讓自己放心,能夠滿足我們對完美的好奇心,就一定是能夠打動世人的東西。他認準了價效比。沈文榮確信,鋼鐵業市場的高階在中國,這個鋼鐵生產與消費大國客戶的需求在很快地更新中,只要你號準了最終需求的脈搏,就可以高舉品牌與技術的大旗,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據此,沈文榮硬是塑造了“工廠不離土便可走世界”的模式。一個地方貧困還是富饒,關鍵看有沒有龍頭品牌企業。如果龍頭品牌企業能夠把市場與整合資源的主導權繫於一身,則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這也正是沙鋼沈文榮的秘密。同樣是引進外資,有任期利益的政府官員所主導的路徑與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所主導的路徑,有著本質的差異。沒有核心技術,沙鋼能夠透過引進合資把技術變成自己的;沒有品牌,沙鋼能夠傾注全部心血與意志力打造一流品牌;沒有人才,沙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