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他主持召開黨委會,動員八組群眾捐款捐物,第二天一早便將10萬元捐款和500多件衣物送到了災民手上,還主動接收安置了部分災民……
勇立潮頭:走上了一條長盛不衰的可持續之路
2006年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開局元年,而作為地處鄂南山區的咸寧其經濟相對落後其他市州,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更為緊迫。這年春,咸寧市委書記李明波率隊專程到官橋八組探尋新農村建設答案。在與組長、田野集團黨委書記周寶生一番長談後,李明波得出結論:社會主義新農村,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官橋八組就是一個現實的藍本。
前不久,咸寧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動員會在官橋八組召開。李明波與縣、市和鄉鎮幹部暢談在八組這個“土生土長”的典型裡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請大家到這裡來,是為了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昭示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性。但新農村的理想要變成現實,須有一座橋樑,那就是實實在在地幹。”
大家無不承認,官橋八組,是一個新農村的樣本。在這裡,村裡生態優勢沒有變、種植業沒有丟———有近100畝耕地仍是穩產高產良田,純樸的村民,下班後依然有侍弄莊稼的習慣,糧食也能自給自足。這裡的新,體現於農民的觀念變了、村容村貌變了、產業結構變了。官橋八組由小農經濟脫胎換骨,成了股份制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聚集地、品牌產品的生產基地,成了新型工業化主導下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周寶生同其他農民典型不同的地方,他同傳統概念上刻苦耐勞、勤儉樸素的農民先進不同的地方,他超越千百年來中國農民意識習慣的地方,他始終能夠引領時代的地方,關鍵就在於他思想上的先進性:用思想的先進指導行動的先進。而且別具特色的是,周寶生又很善於總結他的思想成果,常常用富有農民特色、琅琅上口的語言概括起來。
周寶生:一個人和一個村莊的傳奇(8)
作為“典型”的周寶生不是一個簡單的“能人”。在採訪中,記者越挖越覺得周寶生思想的深邃。官橋八組人,不論是幹部還是百姓,也不論是年輕人還是年歲大的,沒一個不感嘆:在思想的敏銳、超前上趕不上週寶生。
有人不免要問,官橋八組遠離繁華的城鎮,沒有區位優勢,沒有特殊資源,發展經濟的客觀條件不算優越,為什麼這個小山村並沒有落後在生產力發展的後邊?周寶生說得好:“這些年來,我們黨委一班人始終沒有忘記對先進生產力的追求,因而能夠做到沒有人才引進人才,沒有技術找到技術,沒有產品創造產品,沒有條件千方百計補上條件。我個人沒有多大本事,但我始終堅持一點,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這就是官橋八組敢叫農村換新天的“秘密武器”。為了改變落後的面貌,周寶生就是這樣帶著群眾不斷去運用和發展先進生產力,牢牢盯住高科技,瞄準和諧發展,讓官橋八組走上了一條充滿活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官橋八組,沒有暴發戶,沒有貧困戶,只有家家戶戶富。這些年來,八組人一步一步實現著共同富裕的理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八組人按人均50平方米的面積(辦法是統一規劃、分戶施工、集體補貼),建起了別墅式的住房。近年,組裡又先後為每戶補貼近四萬元,重新裝修了房屋。上學讀書、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十多年前就全部免費。組裡實行合作醫療制度,村民有養老保障。全體村民、員工享受每年一次的免費體檢。多年來,每到年終,八組農戶還可領到一萬元過年費,享受按人頭下發的過節物資補助。他把每一個村民都當成親人。每年春節,八組都要把全體村民兩百多個男女老少集中在一起吃團年飯,彷彿一個大家庭,和睦、融洽、溫馨、熱鬧的場面令人歎為觀止。周寶生把自己的實踐體會告訴記者,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
周寶生有一個肥碩的大腦袋,裡面裝滿思想、裝滿文化、裝滿膽識、裝滿激情、裝滿人民的心願。他富了群眾的口袋不忘抓富群眾的腦袋,他的觀點是:當今農民的口袋富算不了什麼,關鍵是要腦袋富,也就是腦袋裡要裝滿知識、裝滿科學、裝滿文明,新農村建設需要新農民。
探究周寶生事業成功的軌跡,我們發現,周寶生身上有一種罕有的素質,那就是,先人一步、多走一步的勇氣和膽識。在人們都向往“鐵飯碗”的時候,周寶生辭去了城裡的“正式工作”,堅信農村也有出路;在農村都吃“大鍋飯”的時候,周寶生帶頭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民仍習慣於“土裡刨食”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