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3 / 4)

劇,在國內演出。這是幾代京劇藝術家都想要做的事情,張建國立志要將它變為現實,製作出劇本精彩、唱詞考究、能體現出國粹精髓的好戲。他的想法是,用最傳統的京劇表現手法,不用大製作和大投資,不要華麗的背景和花哨的裝飾,用精湛的藝術來支撐故事。跟現在許多大筆資金投資的舞臺京劇相比,他更傾心於這種返樸歸真的形式,在創作和質量上苦心著力。

在採訪期間,張建國家中蟋蟀時時幽鳴,桌上徐徐的茶香沁人心脾,這就是藝術家的生活,簡單、恬淡而美好。或許,追逐藝術要有一顆執著而純淨的心,才能將更好的作品帶給這個世界。且讓我們靜靜期待佳作的問世吧。

張建國:復活奚派藝術(5)

(餘瑋〓陳晰共同採訪)

鄧敏:我的舞臺就是一畝三分地(1)

〓於京劇我是個“門外漢”,有朋友向我推薦採訪中國京劇院的青年表演藝術家鄧敏時,我婉拒了。可是,這位朋友“死纏硬磨”,只得投降。什麼準備也沒有,很快來到這“皇家劇院”,直面這位被朋友說“在舞臺上能文能武、能唱能演,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國圖蘭朵公主”鄧敏。沒想到,被訪者說話語速很快,快人快語、神采飛揚,三個小時的採訪含金量不少於五個小時的內容。起初不樂意採訪,可是待訪問結束才悟到這次“趕鴨子上架”的採訪收穫不少,於人生、於藝術……

鄧敏,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有“東方的‘圖蘭朵公主’”與“劇壇奇女子”之稱。1969年8月出生於武漢,1978年考入湖北省戲曲藝術學校,199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歷任武漢漢劇院演員、中國京劇院青年團演員、中國京劇院一團團長等職;現為中國京劇院二團團長兼主演、國家一級演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一 最終捨棄學音樂、漢劇,北上京城,千里求師,改學京劇。

1969年8月,鄧敏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由於生活困難,父母只好把出生不久的鄧敏送到姥姥家寄養。7歲那年,父親見女兒酷愛音樂,於是用賣血的錢為女兒買來琵琶,送她到藝術學校。鄧敏說:“當時,藝術學校包吃包住,免學費,對我這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很適合。”為了女兒的營養能跟上,儘管當年不準做點什麼小生意,鄧敏的父母偷偷摸摸地炸花生賣、販兒童玩具、售鞭炮,只要能賺錢的都嘗試著做,但經營不成規模,家境還是沒有得到改善。

1978年,9歲的鄧敏考進湖北省戲曲藝術學校。如果不是碰上被譽為“漢劇梅蘭芳”的陳伯華先生,也許當年學音樂的鄧敏就將在幕後為戲曲伴奏一生。幸運的是陳伯華看上了鄧敏“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有靈氣,有悟性,覺得有這樣的條件不學表演終究是個浪費”,於是勸鄧敏改學漢劇表演。

沒想到,由學音樂改學漢劇表演後不久,鄧敏成了一個要退學的學生。原來由於家庭貧困,營養跟不上,而戲曲學校鍛鍊強度很大,於是鄧敏好幾次暈倒在練功場上,著實讓老師嚇懵了。加之,鄧敏的個頭比較高,別人很難同她配搭檔,無法配戲。為此,學校建議鄧敏退學。但鄧敏哭著要學戲劇,說戲劇對自己很適應、有興趣,父母也找到學校保證一定為孩子加強營養。幾經周折,學校才答應接收。

不多久,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讓鄧敏一家得到澤惠。她的父母辭去公職,大膽地下海經商,經濟條件漸漸得到改善。採訪時,鄧敏深有感觸地說:“我的父母最感激的人要數鄧小平了,並不是因為她姓‘鄧’,而是因為他的政策好,讓像我父母這樣的人不再偷偷摸摸做生意了,讓我家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當然,父母的吃苦精神對我有影響,我很感動的,他們都是為了培養造就我。”

隨著時光的流逝,在漢劇表演藝術家陳伯華和黃玲玲、吳紹毓等老師指導下,學習漢劇青衣和武旦的鄧敏演藝與日俱增。六年學成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成為武漢漢劇院青年演員,又隨京劇名家鄭丹學習京劇武生。

1987年,鄧敏在湖北參加首屆“新聞杯”全省青年演員匯演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牌獎和新聞杯獎。

然而鄧敏沒有覺得滿足。就在這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鄧敏看到一位男武生表演的《八大錘》比自己演得要好,京劇的表現力更加出神入化。於是18歲的鄧敏下決心拜這個男武生的老師———京劇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為師。

為此,鄧敏在父親陪護下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當時,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