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嘔心瀝血,貢獻了生命中精力最為旺盛的大好時光。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飽含了他的心血和匠心;那裡的每一本著作、每一份手稿、每一個雕塑、每一幅壁畫,件件都寄託著他的深情。因此,人們讚譽:舒乙“血管裡流動的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血液”,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忠誠的守望者。

“把中國大地上所發生的一切文學現象都納入現代文學館的視野。”這是舒乙的宏偉抱負。他認為,文學的“敵我分明”的年代已經過去,當年水火不相容的作家現在也可以讓作品共聚一堂。他說:“任何一個作家,都可以把他的作品拿到這兒來。文學館永遠有他一席之地。”甚至“包括禁書、不好的書、毒草,我也要把它收起來”,因為這可以使人“從中知道正面的教訓、反面的教訓”,“這對繁榮文學太有用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舒乙:眾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12)

長期以來,一條臺灣海峽把中國分成大陸和臺灣兩邊,隔絕了兩岸的聯絡。在舒乙主持下,海峽兩岸的文學作品卻毫無隔閡、愉快共享著中國現代文學館這座殿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在新館開張時就設立的“卜少夫文庫”。

卜少夫曾經是臺灣《中央日報》的主筆,但他也是著名的文化人、出版家、編輯家。他帶頭把自己所有的藏書都運到北京,捐給文學館。這些書都是臺灣50年來出版的,是大陸沒有的,包括北京的國家圖書館也沒有。藏書裡面有很多簽名本,包括蔣介石的簽名本。卜少夫把它們捐來,這對研究海峽兩岸50年來的關係史太重要了。“卜少夫文庫”的設立,在海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東南亞的華文媒體評論說:舒乙用現代文學館“統一”了兩岸的現代文學。

一顆巨星隕落了,一面旗幟倒掉了。“樸實無華自我謙稱小老頭,妙筆生花世人景仰大文豪”,作家李一信書寫的一幅輓聯,形象地描繪出巴金一生的崇高形象。在舒乙的印象中,巴金是個沉默的人,“他甚至不大愛睜眼,垂著眼,但是內心是一團火,他真的要把自己的心燃燒。他是一個特殊的人,就像他自己所講的他要把心掏出來,高高地舉在頭上照亮,讓天下的窮人能有個光明的出路,能吃得飽,能有房子住。他願意為此獻身”。

與一個好嗓子結緣的“滴溜溜轉”的小男孩“大器晚成”

舒乙的滿腹經綸人盡皆知,其傾城之戀鮮為人知。那是1953年暑期,剛滿18歲的舒乙準備去蘇聯留學,正在北京俄語專修學校培訓。學校裡經常開聯歡會,突然有一天,臺上冒出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姑娘———大大的眼睛,兩根又黑又粗的大辮子,樣子甜甜的,很大方、很可愛,小姑娘唱民歌,嗓子衝,一曲陝北民歌《蘭花花》唱得四座皆驚,全場譁然。從此,舒乙知道同學中有這麼一個好嗓子、一個會唱“信天游”的小辮子。

不久,正式赴蘇聯留學。在火車上,同學們又開始表演節目,列車隔著一節一節車廂看不見怎麼辦,大家想出了一個主意,把節目搬進列車廣播室。舒乙的節目是朗誦普希金的詩《一對滴溜溜轉的眼睛》,播音室很小,可音響效果極佳。走出錄音室的舒乙很得意,同學們紛紛指指點點地議論:這就是那個“滴溜溜轉”的小男孩。由此,那個唱《蘭花花》的女孩子順著手指的方向看了舒乙一眼……

後來,他和她被分配到了同一個系同一個專業:林業化學工藝專業。有一天,會唱《蘭花花》的姑娘對舒乙說,系裡派給她一項任務,教蘇聯學生唱中國歌,因為回來晚,她一個人走夜路有點兒害怕,想請舒乙陪同,舒乙欣然應允。

7年後,這個姑娘成了舒乙的妻子,她叫於濱。採訪那天,我們在舒乙家裡見到了這位當年把陝北民歌《蘭花花》唱得四座皆驚的於濱,她正忙著用電腦給舒乙錄入新作。於濱說,他們有3個媒人:駐蘇大使、俄專校長和鶴髮童顏的林業化學系主任老尼貝南。

1961年至1965年,是舒乙夫婦最幸福的時光,新婚燕爾,事業蓬勃。1963年4月又喜得千金。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席捲了整個中華大地,舒乙作為老舍之子更難倖免。一時間,舒乙也被關了起來,有家不能回,母子難相見,3個姐妹也被髮配到天南地北,他親愛的妻子和女兒也被遣往雲南麗江,家破父亡、骨肉離散,舒乙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黯淡之中。

舒乙在北京被關押,連上廁所都有幾個人隨從;於濱在邊疆的林場,種樹、開荒。整整10年,是什麼力量支撐著舒乙?他說那就是愛情,來自於濱的信任、關愛和支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