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化部部長,還是當普通百姓,賀敬之都平易近人,保持著山東人的那種質樸、直率、爽朗的性格。他曾這樣說:“詩人要有詩人的氣質,這種氣質不是遇到挫折而低頭,逃避現實,鬱鬱寡歡,甚至一蹶不振,而是豁達與寬容,詩人的胸襟應該像大海一樣寬闊、博大、浩瀚,他能經受住任何驚濤駭浪。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失誤,現在我常常一個人靜下來,回首往事,我覺得儘管有過挫折,有過錯誤,但對黨對人民我是忠心耿耿,問心無愧的。”

而今,賀敬之的一雙兒女都已成人。他每天清晨到居所附近的玉淵潭公園散步,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呼吸新鮮空氣,也像普通人一樣上街買菜。在賀敬之的書房裡,擺著幾個大書櫃,裡面堆著滿滿的書籍,他每天以書為伴,養花養貓,也練書法。一般情況下,賀敬之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但有些必須他出席的會議也不好不參加。下午夫婦倆一般不會客、不接電話,晚上繼續工作也會會朋友。柯巖1997年就開始用電腦寫作,賀敬之學了3次還沒學會,現在仍是“筆耕”。在恬淡安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晚年,應該說是一種幸福。

進入晚年,賀敬之已基本上不寫過去常用的自由體了,而是用他主張的加以變通的古體詩形式來寫新的生活內容,評論家稱之為“新古體詩”。1996年,他的新古體詩加上書法,出版了《賀敬之詩書集》,好評如潮,他近年來繼續樂此不疲。

由於身體的原因,賀敬之在晚年很少寫詩了,有時整理一下自己的舊作,讓思緒隨著回憶在那些閃光的詩句中徜徉。當然,有時也出席詩歌界的一些活動,上臺朗誦自己的詩作,在中國詩壇上繼續發出高曠的餘響。

詩芽與思想在流亡路上一同成長

1924年,賀敬之出生在山東嶧縣賀窯村的一個貧苦農家。“敬之”這個名字,是從《孟子》中的一句話———“晏平仲(嬰)善人交,久而敬之”而來。家中有奶奶、父親、母親,後來又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這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畝的土地。從賀敬之四五歲記事起,家中便過著艱難而貧困的生活,幼時的賀敬之要幫助家裡幹活,打高粱葉、拾麥穗、送飯、撿棉桃……

貧窮而又無力改變命運的父親,把希望都寄託在長子賀敬之身上。賀敬之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會讀書的天分,教私塾的老先生髮現賀敬之腦子特別靈,很喜愛他,便特別給他“開小灶”。賀敬之成績雖然好,怎奈家中生活每況愈下,早晨上學他經常餓著肚子。有個同學家裡很富裕,但成績卻不好,一次他舉著白麵餅卷雞蛋在賀敬之眼前晃來晃去,還嘲諷賀敬之:“學習再好有什麼用,吃得上這個嗎?”被激怒的賀敬之一拳將他的大餅卷雞蛋打落在地。父親聽到這件事以後,不但不責罵兒子,反而稱讚兒子有骨氣有志氣。

唸了半年私塾後,賀敬之就讀於天主教教會小學,可教會小學後來停辦了。在一位本族祖父的指點下,賀敬之來到一所私立完小上學。這所學校有幾個思想非常活躍的年輕教師,他們教學生們閱讀魯迅等人的小說,還選學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教學生唱歌。這些對於少年賀敬之影響甚大,兒時的賀敬之便最喜歡唱歌,他學會了唱《蘇武牧羊》、《可憐的秋香》、《漁光曲》、《大路歌》等。在幾位老師的哺育下,賀敬之的文學興趣很濃,對美術也很熱愛,他的這些進步得到老師們的交口稱讚。

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4)

1937年,小學畢業的賀敬之投考不收取學費的滋陽簡易農師。在投考的2000名考生中,賀敬之的考試成績名列第四。這個喜訊著實讓賀敬之興奮不已,因為這不僅是個人的出路,也是家庭的出路。賀敬之心裡計劃著:畢業後當了老師,既可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減少一些父親的沉重負擔,也有能力幫助弟妹們上學。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隨著形勢日益惡化,滋陽簡師被迫南遷,同時學校決定一些年齡小的學生返鄉。學是考上了,卻趕上亂世,賀敬之不幸正是被決定要返鄉的學生中的一個。由於戰爭,賀敬之又一次失學。想讀書的強烈願望令賀敬之不甘於在家鄉等待,千方百計打聽可以結伴去找母校的同學。賀敬之聯合了五個找學校的青年,一同踏上了南尋之路。一路艱辛,一路涉險,賀敬之終於來到位於湖北均縣的母校。

流亡的的學校,救亡的民族呼聲,熱血沸騰的青年學生,進步的思潮運動……如同咆哮著的汪洋大海,衝斥在均縣那偏僻的山區。少年賀敬之心中激盪著國難、鄉愁,他學會了許多救亡歌曲,在歌聲中逐漸成長。

不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