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的中軍部將吳國琦,殺頭,其餘相關將領,免職的免職,查辦的查辦,這其中還包括後來把李自成打得滿世界亂逃的左良玉。
兵變就此平息,但問題沒有解決,畢竟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老不發工資,玉皇大帝也鎮不住。
袁崇煥直接找到崇禎,開口就要八十萬。
八十萬兩白銀,摺合崇禎時期米價,大致是人民幣六億多。
袁崇煥真敢要,崇禎也真敢給,馬上批示戶部尚書畢自嚴,照辦。
畢自嚴回覆,不辦。
崇禎大發雷霆,畢自嚴雷打不動,說來說去就一句話,沒錢。
畢尚書不怕事,也不怕死,他的弟弟死都沒能發出軍餉,你袁崇煥算老幾?
事實確實如此,我查了一下,當時明朝每年的收入,大致是四百萬兩,而明朝一年的軍費,竟然是五百萬兩!如此下去,必定破產。
明朝,其實就是公司,公司沒錢要破產,明朝沒錢就完蛋,而軍費的激增,應歸功於努爾哈赤父子這十幾年的搶掠帶折騰,所謂明亡清興的必然結局,不過如此。
雖說經濟緊張,但崇禎還是滿足了袁崇煥的要求,只是打了個折——三十萬兩。
錢搞定了,接下來是搞人。首先是遼東巡撫,畢巡撫死後,這個位置一直沒人坐,袁崇煥說,乾脆別派了,撤了這個職務拉倒。
崇禎同意了。
然後袁崇煥又說,登州、萊州兩地(歸他管)乾脆也不要巡撫了,都撤了吧。
崇禎又同意了。
最後袁崇煥還說,為方便調遣,特推薦三人:趙率教、何可綱、祖大壽(他的鐵桿),趙率教為山海關總兵,何可綱為寧遠總兵,原任總兵滿桂、麻登雲(非鐵桿),另行任用。
崇禎還是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請示任用這三個人的時候,袁崇煥曾經說過一句話:
“臣選此三人,願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願殺此三人,然後自動請死。”
此後的事情證明,這個誓言是比較準的,到期無果,三人互相殘殺,他卻未能請死。
至此,袁崇煥人也有了,錢也有了,薊遼之內,已無人可與抗衡。
不,不,還是有一個。
近十年來,歷任薊遼總督,無論是袁應泰、熊廷弼,王化貞,都沒有管過他,也管不了他。
“孤處天涯,為國效命,曲直生死,惟君命是從。”
臣左都督,掛將軍印領尚方寶劍,總兵皮島毛文龍泣血上疏。
決定
袁崇煥想殺掉毛文龍。
這個念頭啥時候蹦出來的,實在無法考證,反正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殺人動機,只有四個字:看不順眼。
當然,也有些人說,袁崇煥要殺掉毛文龍,是要為投敵做準備,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新鮮,三百多年前袁崇煥快死那陣,京城裡都這麼說。
但事實上,這是個相當無聊的講法,因為根據清朝《滿文老檔》的記載,毛文龍曾經跟皇太極透過信,說要投敵,連進攻路線都商量好了,要這麼說,袁崇煥還算是為國除害了。
鑑於清朝有亂改史料的習慣,再加上毛文龍一貫的表現,其真實性是值得商榷的。
袁崇煥之所以決定幹掉毛文龍,只是因為毛文龍不太聽話。
毛文龍所在的皮島,位於後金的後方,要傳命令過去,要麼穿越敵軍陣地,要麼坐船,如果不是什麼驚天劇變,誰也不想費這個事。
躲在島上,長期沒人管,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想聽話也聽不了,所以不太聽話。
更重要的是,毛文龍在皮島,還是很有點作用的,他位於後金後方,經常派游擊隊騷擾皇太極,出來弄他一下,又不真打,實在比較噁心。被皇太極視為心腹大患。
但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毛總兵駐守皮島八年,做得最成功的不是軍事,而是經濟,皮島也就是個島,竟然被他做成了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無數的客商蜂擁而至,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從他那兒過,收錢就放行,他還參股。
打仗倒也真打,每年都去,就是次數少點——六次,大多數時間,是在島上列隊示威,或者派人去後金那邊摸個崗哨,打個悶棍之類。
但總體而言,毛文龍還是不錯的,一人孤懸海外,把生意做得這麼大,還牽制了皇太極,雖說打仗不太積極,但以他的兵力,能固守就及格了。
鑑於以上原因,歷代總督、巡撫都是睜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