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火器,打著打著冷不丁就開槍,實在太過缺德。
而且這幫人的精神狀態明顯不正常,跟打了雞血似的,一點不害怕,且戰鬥力極強,見人就往死裡打,身中數箭數刀,依然死戰不退。
在這群恐怖的對手面前,戰無不勝的後金軍,終於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歷——崩潰。
當後金軍如潮水般湧來的時候,滿桂知道,勝利的時刻到了。
關寧鐵騎是一群不太正常的人,他們和以往的明軍騎兵不同,不但是因為他們經過長期訓練,且裝備先進武器三眼火銃(即當槍打,又當棒使),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根據袁崇煥的原則“以遼人守遼土”,關寧鐵騎的主要成員都是遼東人,因為根據以往長期實踐,外地人到遼東打仗,一般都沒什麼積極性,愛打不打,反正丟了就丟了,正好回老家。
而對於關寧鐵騎來說,他們已經無家可歸,這裡就是他們唯一的家。
但最終決定他們拼命精神的,是袁崇煥的第二條原則:“以遼土養遼人”。
和當年的李成梁一樣,袁崇煥很明白,要人賣命,就要給人好處。在這一點上,他毫不含糊,只要打仗就給軍餉,此外還分地,打回來的地都能分,反正是搶來的,也沒誰去管,愛怎麼分怎麼分。更有甚者,據說每次打仗,搶回來的戰利品,他都敢分,沒給朝廷報帳。
這麼一算就明白了,拼死打仗,往光明瞭說,是保衛家園,保衛大明江山,往黑了說,打仗有工資拿,有土地分,還能分戰利品。
國仇家恨外加工資外快,要不拼命,實在沒有天理。
所以每次打仗的時候,關寧鐵騎都格外激動,所謂保家衛國,對他們而言,絕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因為踩在腳底下那塊土,沒準就是他自己的家和地(地契為證)。
所以這場戰鬥的結局也就不難預料了,關寧鐵騎如同瘋子一般衝入後金騎兵隊,大砍大殺,時不時還射兩槍,威懾力極大,後金軍損失慘重,只能收縮等待後續部隊。
而與此同時,城頭的大炮開始怒吼,伴隨著後金軍後隊的慘叫聲,宣告著殘酷的事實:他們的攻擊已經失敗。
皇太極並沒有氣餒,死人嘛,很正常的事情,死光拉倒,把城攻下來就行。
在他的指揮下,後金軍略加整頓,向寧遠城發起更猛烈的進攻。
戰鬥持續到中午,在關寧鐵騎的強大沖擊力下,後金軍損失極大,卻依然沒有退卻。
然而就在此時,皇太極得知了一個讓他震驚的訊息。
錦州出事了。
自五月十二日進攻開始,就一直呆在城裡不露頭的趙率教終於出現了,他沒有出來喊話,而是帶著一群人,衝進了錦州城邊的後金大營,一陣亂砍亂殺之後,又衝了出來,回到了城中。
這招實在太狠,城下的後金軍做夢都想不到,城裡這幫人竟然還敢衝出來,以致於人家砍完、殺完、跑完了,看著眼前的屍體,還以為是在做夢。
當趙率教看見城下的後金軍繞開錦州,前往寧遠那一刻起,他就知道,戰役的結局已經註定。
寧遠的騎兵和大炮,將徹底打碎皇太極的夢想,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對城下的這些留守人員,是可以趁機打幾下的,當然,要等他們的主力走遠點。
這次進攻導致後金軍傷亡近五百人,更重要的是,它讓皇太極認識到,錦州不是安全的後方,那個死不出頭的趙率教可能隨時出頭,將自己置於死地。
他打算放棄了,但按照以往的習慣,臨走前,他還要再試一把。
後金軍對寧遠發動了最猛烈也是最後一次進攻,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儘管未能攻破關寧鐵騎,部分後金軍依然衝到了寧遠城邊。
然後,他們看到了一道溝,很深的溝。
挖這條溝的,是袁崇煥手下的一支特殊部隊——車營。
車營,是為應對後金的騎兵衝擊組建的戰鬥團體,由步兵和戰車組成,作戰時推出戰車,挖掘戰壕,阻擋騎兵衝擊,並使用火槍和弓箭反擊,攻擊說不上,防守是沒問題的。
沒戲了,畢竟馬不是坦克,開不過去,在被趕過來的關寧鐵騎一頓猛打後,後金軍徹底放棄,退出了戰鬥。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極離開寧遠,向錦州撤退。
寧遠之戰,明軍方面,出城迎戰的滿桂身中數箭(沒死),他和將領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死。
但在後金方面,死得就不只是馬了,其傷亡極為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