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他到達廣寧,接受孫得功投降之時,才發現,整個遼東,已經沒有敵人。
因為慷慨的熊蠻子,已把這片廣闊的土地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他。
白給的東西不能不要,於是在大肆搶掠之後,他率軍向新的目標前進——山海關。
可是走到半路,他發現自己的算盤打錯了。
因為熊蠻子交給他的,不是遼東,而是一個空白的遼東。
為保證不讓敵人搶走一粒糧,熊先生幹得相當徹底,房子燒掉,水井埋掉,百姓撤走,基本上保證了千里無雞鳴,萬里無人煙。
要這麼玩,努爾哈赤先生就不幹了,他辛苦奔波,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搶東西,您把東西都搬走了,我還去幹嘛?
而且從廣寧到山海關,幾百里路空無一人,很多堅固的據點都無人看守,別說搶劫,連打仗的機會都沒有。
於是,當軍隊行進到一個明軍據點附近時,努爾哈赤決定:無論這些地方有多廣袤,無論這些據點有多重要,都不要了,撤退。
努爾哈赤離開了這裡,踏上了歸途,但他不會想到,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因為四年之後,他將再次回到這裡,併為爭奪這個他曾輕易放棄的小地方,失去所有的一切。
這個他半途折返的地點,叫做寧遠。
【堪與匹敵者,此人也】
自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短短三年時間,撫順、鐵嶺、開原、遼陽、瀋陽,直至整個遼東,全部陷落。
從楊鎬、劉綎到袁應泰、王化貞、熊廷弼,不能打的完了,能打的也完了,熊人死了,牛人也死了。
遼東的局勢,說差,那是不恰當的,應該說,是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官位擺在眼前,都沒人要。
比如總兵,是明軍的高階將領,全國不過二十人左右,用今天話說,是軍區司令員。要想混到這個職務,不擠破頭是不大可能的。
一般說來,這個職務相當安全,平日也就是看看地圖,指手劃腳而已。然而這幾年情況不同了,遼東打仗,明朝陸續派去了十四位總兵,竟然全部陣亡,無一倖免。
總兵越來越少,而且還在不斷減少,因為沒人幹,某些在任總兵甚至主動辭職,寧可回家種田,也不幹這份工作。
但公認最差的職業,還不是總兵,是遼東經略。
總兵可以有幾十個,遼東經略只有一個。總兵可以不幹,遼東經略不能不幹。
可是連傻子都知道,遼東都沒了,人都撤回山海關了,沒兵沒地沒百姓,還經略個啥?
大家不是傻子,大家都不去。
接替遼東經略的第一人選,是兵部尚書張鶴鳴,天啟為了給他鼓勁,先升他為太子太保(從一品),又給他尚方寶劍,還親自送行。
張尚書沒說的,屁股一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點慢,從京城到山海關,他走了十七天。
這條路線上星期我走過,坐車三個鐘頭。
張大人雖說沒車,馬總是有的,就兩百多公里,爬也爬過去了。
這還不算,去了沒多久,這位大人又說自己年老力衰,主動辭職回家了。
沒種就沒種,裝什麼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撫就好得多了。
這位巡撫大人接到任命後,連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講:我不去。
天啟先生雖說是個木匠,也還有點脾氣,馬上下達諭令:不去,就滾(革職為民,永不敘用)。
不想去也好,不願去也好,替死鬼總得有人當,於是,兵部侍郎王在晉出場了。
王在晉,字明初,江蘇太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這位仁兄從沒打過仗,之所以讓他去,是因為他不能不去。
張尚書跑路的時候,他是兵部副部長,代理部長(署部事),換句話說,輪也輪到他了。
史書上對於這位仁兄的評價大都比較一致:什麼廢物、愚蠢,不一而同。
對此,我都同意,但我認為,他至少是個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鍋,依然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去背,難道不勇敢嗎?
而他之所以失敗,實在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因為他面對的敵人,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敵人,戰場應變極快,騎兵戰術使用精湛,他的軍事能力,可與大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將相媲美。
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