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去票擬重處!”
申時行這才搭上話:
“此無知小臣誤聽道路之言……(說到此處,又被打斷)”
萬曆大喝一聲:
“他就是出位沽名!”
申時行傻眼了,他在朝廷混了幾十年,從未見過這幅場景,皇帝大人一副吃人的模樣,越說越激動,唾沫星子橫飛,這樣下去,恐怕要出大事。
於是他閉上了嘴,開始緊張地思索對策。
既不能讓皇帝幹掉雒於仁,也不能不讓皇帝出氣,琢磨片刻,稀泥和好了。
“他(指雒於仁)確實是為了出名(先打底),但陛下如果從重處罰他,卻恰恰幫他成了名,反損皇上聖德啊!”
“如果皇上寬容,不和他去一般見識,皇上的聖德自然天下聞名(繼續戴高帽)!”
在這堆稀泥面前,萬曆同志終於消了氣:
“這也說得是,如果和他計較,倒不是損了朕的德行,而是損了朕的氣度!”
上鉤了,再加最後一句:
“皇上聖度如天地一般,何所不容!”(圓滿收工)
萬曆沉默地點了點頭。
話說到這,事情基本就算完了,申時行定定神,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他決定趁此機會,解決此事。
然而他正準備開口,卻又聽見了一句怒斥:
“朕氣他不過,必須重處!”
萬曆到底是年輕人,雖然被申時行和了一把稀泥,依然不肯干休,這會回過味來,又繞回去了。
這事還他娘沒完了,申時行頭疼不已,但再頭疼事情總得解決,如果任由萬曆發作胡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關鍵的時刻,申時行再次展現了他舉世無雙的混事本領,琢磨出了第二套和稀泥方案:
“陛下,此奏本(雒於仁)原本就是訛傳,如果要重處雒於仁,必定會將此奏本傳之四方,反而做了實話啊!”
利害關係說完,接下來該掏心窩了:
“其實原先我等都已知道此奏疏,卻遲遲不見陛下發閣(內閣)懲處(學名:留中),我們幾個內閣大學士在私底下都互相感嘆,陛下您胸襟寬容,實在是超越千古啊(馬屁與說理相結合)。”
“所以以臣等愚見,陛下不用處置此事,奏疏還是照舊留存吧,如此陛下之寬容必定能留存史書,傳之後世,千秋萬代都稱頌陛下是堯舜之君,是大大的好事啊!”
據說拍馬屁這個行當,最高境界是兩句古詩,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我看來,申時行做到了。
但申先生還是低估了萬曆的二桿子性格,他話剛講完,萬曆又是一聲大吼:
“如何設法處他?只是氣他不過!”
好話說一堆,還這麼個態度,那就不客氣了:
“此本不可發出,也無他法處之,還望皇上寬恕,容臣等傳諭該寺堂官(即大理寺高階官員),使之去任可也。”
這意思就是,老子不和稀泥了,明白告訴你,罵你的這篇文章不能發,也沒辦法處理,最多我去找他們領導,把這人免職了事,你別再鬧了,鬧也沒用。
很明顯,萬曆雖然在氣頭上,卻還是很識趣的,他清楚,目前形勢下,自己不能把雒於仁怎麼樣,半天一言不發。申時行明白,這是預設。
萬曆十八年的這場驚天風波就此瞭解,雒於仁罵得皇上一無是處,青史留名,卻既沒掉腦袋,也沒有挨板子,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而氣得半死的萬曆終於認定,言官就是混蛋,此後的幾十年裡,他都保持著相同的看法。
最大的贏家無疑是申時行,他保護了盧洪春、保護了雒於仁,安撫了言官大臣,也沒有得罪皇帝,使兩次危機成功化解,無愧為和稀泥的絕頂高手。
自萬曆十一年執政以來,申時行經歷了無數考驗,無論是上司還是同僚,他都應付自如,七年間,上哄皇帝,下撫大臣,即使有個把不識趣、不配合的,也能被他輕輕鬆鬆地解決掉,混得可謂如魚得水。
然而正是這一天,萬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在解決完最為棘手的雒於仁問題後,他的好運將徹底結束。
因為接下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臣等更有一事奏請。”
雖然雒於仁的事十分難辦,但和申時行即將提出的這件事相比,只能說是微不足道。
他所講的事情,影響了無數人的一生,以及大明王朝的國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