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升官,從沒消停過,平均每年都要帶上千個人頭回來報功。殺得蒙古人魂飛魄散,搞得後來蒙古人出去搶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幟,基本上都是掉頭就跑。
事實上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還是一個影響大明王朝命運的人,關於他的事情,後面再講。這裡要說的,是他的兒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長子,時任宣府總兵。
說起來,宋應昌是兵部的副部長,明軍的第二把手,總兵都是他的下屬。但作為高階領導,他卻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丟面子,絕不僅僅因為此人會打仗,實在是迫不得已。
說起來,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兩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統一全國後,為保證今後爆發戰爭時有兵可用,設定了衛所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常備軍,但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訓(吃大鍋飯,養兵千日,用不了一時),實行軍屯,並劃給軍隊土地,也就是當兵的平時耕地當農民,戰時打仗當炮灰。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十分省錢,但時間久了,情況就變了,畢竟打仗的時間少,耕田的時間多,久而久之,當兵的就真成了農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話,仗著天高皇帝遠,軍官趁機吞併了軍屯的土地,當起了軍事地主,把手下的兵當佃農,有的還做起了買賣。
搞成這麼個狀況,戰鬥力實在是談不上了。
這種部隊要拉出去,也只能填個溝,挖個洞,而且明朝的軍隊制度也有問題,部隊在地方將領手中,兵權卻在兵部手裡,每次有麻煩都要臨時找將領,再臨時安排部隊,這才能開打。
真打起來,就熱鬧了,說起打仗,很多電視劇上都這麼演過:大家來自五湖四海,關鍵時刻指揮官大喝一聲: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衝啊!然後大家一擁而上,戰勝了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