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滑稽的是,他並非不知道這一點,在部隊剛到朝鮮時,朝鮮重臣柳成龍出來迎接,順便數了數隊伍,覺得不對勁,又不好明講,便對祖承訓說道:
“倭兵戰鬥力甚強,希望將軍謹慎對敵。”
祖承訓的回答簡單明瞭:
“當年,我曾以三千騎兵攻破十萬蒙古軍,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首先我們有理由相信,祖承訓先生吹了牛,因為雖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還沒幹過如此壯舉,打下手的祖承訓就更不用說了。
其次,祖承訓實在是自信得有點過了頭,別說十五萬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就算十五萬個白痴,站在原地不動讓他砍,只怕也得十天半個月。
但就此言敗似乎為時過早,祖承訓所帶的,是長期在邊界作戰的明軍,戰鬥力較強,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還是有一拼。
然而,事情似乎進展得比想象中更順利,這一路上,祖承訓壓根就沒碰上幾個敵人,他更為自信,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標趕去。
平壤城,已在眼前。
看來日軍確實嚇破了膽,不但城牆上無人守衛,連城門都敞開著,裡面只有幾個零散日軍,機不可失,祖承訓隨即發動衝鋒,三千人就此衝入了城內。
祖承訓率軍進入朝鮮那天,小西行長便得到了訊息,對於這個不請自來的客人,他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當加藤清正等人表示要固守城池,出外迎敵之時,他卻表示了反對。
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要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即使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也不例外,事實證明,豐臣秀吉沒有看錯人。
當祖承訓全軍進城後,隨著一聲炮響,原先安靜的街道突然喧譁起來,日軍從隱藏地紛紛現身,並佔據有利地形,用火槍射擊明軍。
幾輪齊射之後,明軍損失慘重,祖承訓也被打蒙了,他原以為,日軍都是些沒開化的粗人,誰知道人家不但懂兵法,還會打埋伏。
慌亂之下,他率領殘兵逃了出去,但損失已經極其慘重,死傷兩千餘人,幾近全軍覆沒,副將史儒戰死。
明軍的第一次進攻就這樣結束了。
當這個訊息傳到朝鮮國王那裡時,李昖基本肯定,自己離跳江不遠了。而豐臣秀吉更是欣喜若狂,他終於確定,明軍的實力正如他所瞭解的那樣,根本不堪一擊。
萬曆得知這個訊息後,卻並未激動,他只是沉默片刻,便叫來了兵部侍郎宋應昌,告訴他,正式開戰的時候到了。
好吧,既然如此,我們就認真開始吧,很快,你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宋應昌,字思文,嘉靖四十四(1565)年進士,時任兵部右侍郎。
和部長石星比起來,副部長宋應昌並不起眼,因為石部長不但個子高(長八尺),長得好(相貌過人),而且經常大發感慨,抒發情懷。而宋應昌每天不是跑來跑去,就是研究地圖兵書,一天說不了幾句話,這麼一個人,想引人注意也難。
然而萬曆卻接連兩次拒絕了石星的請戰,將入朝作戰的任務交給了宋應昌,因為他是個明白人,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兩碼事。
此後事情的發展證明,這是一個極為英明的選擇。
宋應昌雖然為人沉默寡言,卻深通韜略,熟知兵法,他雖然從未主動請戰,卻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且做事毫不拖拉,在受命之後,他片刻不停,即刻開始制定進攻計劃,調兵遣將。
然而沒過多久,讓萬曆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向辦事極有效率的宋應昌竟然主動表示,雖然朝鮮局勢極度危險,但目前暫時還不能出兵。
萬曆問:為什麼?
宋應昌答:我召集的將領之中,有一人尚在準備,我要等他,此人不到,不可開戰。
對於宋應昌所說的那個人,萬曆也十分欣賞,所以他表示同意,並問了第二個問題:需要多久?
宋應昌回答道:至少兩個月。
事情就這樣定了,派遣明軍入朝作戰,日期初定為兩個月後,即萬曆二十年年底。
問題在於,明朝這邊可以等,朝鮮人你可以告訴他兄弟挺住,可日本人那裡怎麼辦呢?你總不能跟他說,我是要打你的,無奈還沒準備好,麻煩你等我兩個月,先別打了,我一切齊備後就來收拾你。
對此,宋應昌也束手無策,他只會打仗,不會外交,於是幾番踢足球后,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使命被交給了兵部尚書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