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2 / 4)

月三日),他又率三千餘人進攻延安府(朝鮮地名),守城的只有不足千人的民兵(政府軍早沒影了),經過三天的戰鬥,日軍攻城不下,反而被城內突襲,大敗而退。

總而言之,日軍將領的水平呈現反比例,實踐證明,吹得越厲害,打得越差。搞笑的是,那位而今在日本國內評價一般的第一軍軍長小西行長,在戰爭中卻表現得很不錯,之所以沒人捧,主要是因為他後來在日本關原之戰中被人打敗,下場也慘,被潑了無數汙水,成了反面典型。

所以說,鬼子的宣傳要真信了,那是要過錯年的。

很明顯,豐臣秀吉不玩遊戲,也不看電視,他很清醒,於是在初期的勝利與失敗的亂象之中,他選定了那個最合適的指揮官——小西行長,並將大部分作戰指揮權交給了他。

而在此之後長達數年的戰爭中,這個名字成了史料中的明星人物,出鏡率十分之高,其他的諸多所謂名將,都成了跑龍套的,偶爾才出來轉轉。要知道,日本人並不傻,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

打了一輩子仗的豐臣秀吉,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以往的幾十年裡,他的眼光幾乎從未錯過,這次似乎也不例外,種種跡象表明,他做出了一個極其正確的抉擇——相對而言。

第十四章 明朝的憤怒

【時間,只需要時間】

從戰績上看,小西行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指揮官,作為先鋒,他擊潰了朝鮮軍隊,並鞏固了戰果,雖然其他同行的表現不如人意,李舜臣也過於強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鮮大部已牢牢地控制在日軍的手中。

很快,各地的叛亂將被平息,我們將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日本正在準備,朝鮮正在淪亡,明朝正在爭論。

自打日軍六月入侵以來,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沒消停過,每天都大吵大鬧,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兵部那幫粗人十分想打,部長石星尤其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帶兵收拾日本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為,把敵人擋在門口就行了,不用出門去擋(御倭當於門庭),此外他還批評了朝鮮同志,說他們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俘虜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是望風而逃,土崩瓦解(望風逃竄,棄國於人),去救他們是白費勁。

朝廷大多數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好此時,朝鮮國王又提出渡江避難,按說過來就過來吧,可是遼東巡撫又上了個奏疏,說我這裡地方有限,資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餘的切莫過江,本地無法接待。

末了還附上可接收難民名額——“名數莫過百人”。

這下朝鮮國王也不幹了,我好歹是個國王,只讓帶一百人過來,買菜做飯的都不夠啊!

難民問題暫不考慮,到底出不出兵,幾番討論下來,朝中大臣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一個人發話了:

“應該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沉默了,經過商討,明朝確定了最後方針——出兵。

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萬曆。

很多人都知道萬曆皇帝很懶,知道他長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極怠工的最長時間紀錄(之前這一紀錄由嘉靖同志保持),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

他雖不上朝,卻並非不管事。

因為一個不會管事,不會控制群臣的人,是絕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實證明,由始至終,他都在沉默地注視著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而現在,是說話的時候了。

應該說,這次萬曆皇帝做出了一個正確的判斷:日本的野心絕不僅於朝鮮,一旦吞併成功,增強實力養精蓄銳,必定變本加厲,到時更不好收拾。

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在國外打比在國內打好,所謂“無貽他日疆患”,實在是萬曆同志的真知灼見。

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朝鮮派出了第一支軍隊。

受命出擊的人,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

祖承訓,遼東寧遠人,原先是李成梁的家丁,隨同李成梁四處征戰,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勇猛善戰,是一個看上去很合適的出征人選。

看上去很合適,實際上不合適,這倒不是他本人有何問題,只是因為在鴨綠江的那邊,有十五萬日軍,而祖將軍,只帶去了三千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