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2 / 4)

返,巡撫也有老婆孩子,也有夫妻分居,子女入學這些問題,長期掛在外面也實在苦了這些大人,中央也麻煩,往往是這個剛巡迴來,又有彙報何處出事,地方處理不了,需要再派,週而復始,也影響中央人員調配,於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巡撫逐漸由臨時特派員變成了固定特派員,人還算是中央的人,但具體辦公都在地方,也不用一年跑幾趟了。

既然說到巡撫,我們就不得不說與之相關的兩個官職。

巡撫雖然是大官,卻並非最大的地方官員,事實上,比巡撫大的還有兩級,這兩級官員才真正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明朝政府確定了巡撫制度後,又出現了新的難題,因為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們經常會變換地點,也就是所謂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算是游擊戰的一種,山東的往河北跑,湖北的往湖南跑,遇到這種情況,巡撫們就犯難了。比如浙江巡撫帶著兵追著起義軍跑,眼看就要追上,結果這些人跑到了福建,浙江巡撫地形不熟,也不方便跑到人家地盤裡面去,就會要求福建巡撫或是都指揮使司配合,如果關係好也就罷了,算是幫你個忙。關係不好的那就麻煩了,人家可以把眼一抬:“你何許人也,貴姓?憑什麼聽你指揮?”

為了處理這種情況,中央只得再派出更高階別的官員(一般是尚書正部級),到地方去處理事務,專門管巡撫。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總督。

總督一般管兩個省或是一個大省(如四川總督只管四川),可以對巡撫發令。

按說事情到這裡就算解決了,可是政策實在跟不上形勢,到了明朝後期,如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猛人出來後,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排場是相當的大,人家手下幾十萬人,根本不把你小小的巡撫、總督放在眼裡,正規軍不小打小鬧,要打就打省會城市,一鬧就幾個省,總督也管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出場了,疲於應付的明朝政府最後只得又創造出一個新官名——督師。這個官專門管總督,農民軍鬧到哪裡,他就管到哪裡,當然了,這種最高階別的地方官一般都是由中央最高文官大學士兼任的。

以上三種機構或官職都是在永樂時期由朱棣首創的,其作用有好有壞,我們在這裡介紹它們,是因為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還要經常和他們打交道,所以在這裡必須先打個底。

與這些制度機構相比,朱棣還給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樣更加珍貴的寶物,也正是這件寶物不但開創了永樂盛世,還在朱棣死後,將這種繁榮富強的局面維持下去。

這件寶物就是人才。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有作為的英明君主,但綜合來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個方面都差一個層次,除了一點之外。

這一點就是看人才的眼光。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朱元璋給他的孫子留下的那三個人,事實證明這三個人是名副其實的書呆子,作用極其有限,朱棣也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卻與之前的齊黃大不相同。

他們是真正的治世英才。

由於他們三個人都姓楊,所以史稱“三楊”。

他們是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長,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計,歷經四朝而不倒,堪稱奇人,下面我們就逐個介紹他們的傳奇經歷。

【第一個人:博古守正——楊士奇】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締造者,恐怕還輪不到仁宣兩位皇帝,此榮譽實非楊士奇莫屬,因為如果沒有他,朱高熾可能就不是所謂的明仁宗了。

這位傳奇文臣活躍於四朝,掌控朝政,風光無限,但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為了走到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至正二十五年(1365),楊士奇出生在袁州,當年正是朱元璋鬧革命的時候,各地都兵慌馬亂,民不聊生,為了躲避饑荒,楊士奇的父母帶著他四處奔走,日子過得很苦。在楊士奇一歲半的時候,他的父親楊美終於在亂世中徹底得到了解脫——去世了。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也沒有時間悲傷,因為他還要跟著母親繼續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還是公平的,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即使在四處飄流的時候,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教楊士奇讀書。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她丟棄了很多行李,但始終帶著一本書——《大學》,說來慚愧,此書我到二十歲才通讀,而楊士奇先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