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對這位死太監的尊重。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此人從山西巡撫回來,別說金銀,連陳醋都沒帶回來一瓶。王振氣得七竅冒煙,大發雷霆,當即把這個人關了起來。
王振是一個做事偏激的人,對於這種明擺著不給面子的人,他是不會留情的,他本已準備編織罪名,把這個人幹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個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幫他說話,連朝中重臣楊士奇等人也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絕,否則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對付的)
一貫整人到底的王振終於意識到,這個人雖然權位不高,卻很不簡單,是不能“人道毀滅”的,於是他一反常態,放了這個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確實厲害,他被整得很慘,卻一句軟話也沒有說過,一直痛罵王振,一點面子也不給他,堅持和他對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麼樣的氣勢。
這位硬骨頭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謙。
可惜在當時這樣的人太少了。
【抱負】
掌握朝政,統領群臣雖然威風,但這並不是王振的最終目的,事實上,王振並不只是一個貪財貪權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負。
王振也有著自己的偶像,他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這位偶像一樣,橫掃千軍,銳不可當。他的這位偶像就是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
雖然自己以前只是個文人(現在是太監),但卻十分嚮往率軍出征的威風凜凜,而先輩鄭和的豐功偉業也不斷鼓勵著他。
太監就不能橫刀立馬麼?立給你們看看!
這下問題嚴重了。
一個人如果飢餓就會去找東西吃,因為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經吃飽了呢?那麼他就會四處閒逛,找點事情幹,反正閒著也閒著。
如果一個吃飽的人又找不到什麼好事幹,他可能就會去幹壞事,實現自我價值。
王振大概就屬於後兩種情況。
他已經大權在握,家財萬貫,權和錢都有了,這位死太監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業,名留青史。
應該說,有這樣的志向是好的,但問題關鍵在於這位有志太監本身的素質如何。
就如同一個貪官汙吏,平日只是貪汙受賄,這樣的惡行固然讓人憤慨,但這並不是他們作惡的最高境界。
所謂作惡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沒有這樣的才能,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硬要去幹一些所謂的好事。
這才是惡人中的極品。
王振就是這樣的一個極品,他明明是個不成器的教書先生,明明是個投機的死太監,明明是個貪圖權位的小人,這些我們都不計較了。但他現在居然要把自己往軍事天才,戰爭英雄上面靠,就實在是太不要臉了。
偏偏當時的時局給了他這樣一個不要臉的機會。
【敵人出現】
我們前面說過,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馬哈木有個好兒子,這話確實不假,永樂十六年(1418),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並從此開始了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
事實證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有本事的,僅僅過了六年,脫歡就擊敗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統一了瓦剌,成為了瓦剌獨一無二的首領。
之後,他擁立黃金家族成員脫脫不花為汗,並開始攻擊阿魯臺。
由於當年被朱棣打得太慘,阿魯臺元氣不足,在與瓦剌的戰鬥中被擊敗,宣德九年(1434),阿魯臺被脫歡擊敗,並最終戰死於大漠之中,這位曾與永樂第一名將朱棣周旋幾十年的風雲人物就此結束了一生。
脫歡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的夢想絕不侷限於做一個太師,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復大元的天下,重新佔據中原,但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正統四年(1439),壯志未酬的脫歡死掉了,可是明朝並沒有因此得到和平,因為替代他的,是一個更為可怕的對手——也先。
也先是脫歡的兒子,他比他的父親更加強悍,也更加聰明,短短几年之內,他向西攻擊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邊境,他向東攻擊兀良哈,正統十年,瓦剌徹底擊敗了兀良哈三衛,並控制了當時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脅到了朝鮮。
此時的蒙古已經完成了統一,而也先與他的父親一樣,也整日夢想著恢復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緒之後,他把自己的矛頭指向了明朝。
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