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慰的是,長年漂泊生活沒有讓他變成二混子,在工作之餘,他繼續努力讀書,其學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在度過長期學習教書的流浪生活後,楊士奇終於等到了他人生的轉機。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寫《太祖實錄》,三十六歲的楊士奇由於其紮實的史學文學功底,被保舉為編撰。
在編撰過程中,楊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學較好地完成了工作,並得到了此書主編方孝孺的讚賞,居然一舉成為了《太祖實錄》的副總裁。
永樂繼位後,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為明朝首任內閣七名成員之一,自此之後,他成為了朱棣的重臣。
與解縉相同,他也不是個安分的人,此後不久,他捲入了立太子的紛爭,他和解縉都擁護朱高熾,但與解縉不同的是,他要聰明得多。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裡,從不輕易發言洩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其城府可見一斑。
而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雖然楊士奇精於權謀詭計,但事實證明,他並不是一個滑頭的兩面派,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奪位鬥爭中,他始終堅定地站在了朱高熾一邊,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誠最終戰勝了政治對手,將朱高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永樂年間,最為殘酷的政治鬥爭就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的皇位之爭,在這場鬥爭中,無數人頭落地,無數大臣折腰,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雙方各出奇謀,經過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鬥爭一直延續到朱棣去世的那個夜晚,一個人冒著極大的風險,秘密連夜出發,奔波一個月趕路報信,方才分出了勝負。
事實上,不但楊士奇參加了這場鬥爭,我們下面要介紹的三楊中的另外兩個也沒有閒著,他們都是太子黨的得力干將。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會詳細介紹這場驚天動地的皇位之爭。
【第二個人:足智多謀——楊榮】
我們接著介紹的楊榮是三楊中的第二楊,他雖然沒有楊士奇那樣出眾的政務才能和學問基礎,卻有一項他人不及的能力——準確的判斷力。
楊榮,洪武四年(1371)生,福建人,原名楊子榮(注意區分),他雖然沒有深入虎穴,剿滅土匪的壯舉,但其大智大勇卻著實可以和後來的那位戰鬥英雄相比。
與楊士奇不同,他小時候沒有吃過那麼多苦,家裡環境不錯的他走的正是讀書、應試、做官的這條老路。建文二年(1400),他考中進士,由於成績優秀,被授予編修之職,即所謂的翰林。
建文帝時代翰林院可謂書呆子雲集之地,這也難怪,畢竟掌權的就是黃子澄、方孝孺那樣的人,上行下效也很正常。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楊榮這位優等生與他的那些同事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實在不是個書呆子,而應該算是一位心思縝密的謀士。
與楊士奇一樣,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是在永樂時期才被重用的,但他飛黃騰達的經過卻很有點傳奇色彩,因為他憑藉的不是才學,而是一句話。
建文四年(1402),朱棣終於打敗了頑強的南軍,進入京城,奪得了皇位,現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辦——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騎馬向大殿進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人站了出來,阻擋了他的去路(迎於馬首)。
這個人正是楊榮。
由於當時情況還比較混亂,敵友難分,難保某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不會玩類似恐怖分子和荊軻那樣的把戲,周圍的人十分緊張,而朱棣本人也大為吃驚,但他不會想到,更讓他吃驚的還在後面。
楊榮竟然對他說,現在不應該進宮即位。
不應該即位?笑話!打了那麼多年的仗,裝了那麼久的傻,死了那麼多的人,無非只是為了皇位,可眼前的這個書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憑什麼!真是可笑!
在場的人幾乎已經認定楊榮發瘋了,準備替他收屍。
但楊榮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還讓朱棣心悅誠服照辦,而他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然只用了一句話。
“殿下是應該先去即位呢,還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前面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