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選擇,不是做農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為另一個選擇,但當時商人沒有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飢餓的農民面前要求他們為商人爭取權利。封建社會的農民也不可能要求實施資本主義。
這就告訴我們,每一種主張的背後,都隱藏著某種勢力或者利益的群體。如房地產商一定說房價會不停的漲,電信公司一定說自己的收費很便宜一樣。而農民的主張只可能是種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說過,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為了一塊土地!
不是農民就是地主!別無選擇!
第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
在解決了陳友諒的問題後,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錢的張地主發動了進攻。
朱元璋和張士誠可謂是不共戴天,尤其讓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並沒怎麼招惹對方,怎麼就把自己當成最大的敵人呢?
現在陳友諒已經完了,是時候收拾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了。
張士誠本不是容易欺負的,說來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與陳友諒的名是傳言中來的不同,他的這個小名在正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他打仗和統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幾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除了張士信之外,另兩個人都很厲害,但已經戰死了,現在的吳在花花公子張士信的帶領下,已經走了下坡路。
看來這次再沒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吳王位,他終於完成了從農民向王侯的轉變過程(之前他一直沒有封王),事實證明,艱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會更多。歷史上為了將他與張士誠的吳區分開來,稱這個政權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
然而有的史料上記載著朱元璋自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