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來站在船頭指揮作戰,也就在此時,一支冷箭射來,穿透了他的頭顱。

一切就此結束了!

不對,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做錯了嗎?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將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搶回,並帶回了武昌。

至此,歷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之戰,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陳友諒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這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問鼎天下的基礎。鄱陽湖之戰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而載入史冊。

對於朱元璋的勝利,生活在周圍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釋,由於決戰的地點在康山,老百姓認為陳友諒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地點選得不好,“豬(朱)見糠(康),喜洋洋”,所以陳友諒才失敗。如果陳友諒泉下有知,只怕會氣活過來。

朱元璋並沒有放過陳友諒的後代陳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給朱元璋帶來任何威脅。斬草固然是重要的,順便除個根也是必須的。

至元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親自趕往陳理所在地,陳友諒的最後地盤武昌督戰,主帥張定邊不愧是抓住時機的老手,眼看形勢不妙,就帶著陳理投降了。

朱元璋終於戰勝了這個中國大地上他最頭疼的敵人,陳友諒。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張定邊,他把對陳友諒的忠誠保留到了最後,部分履行了他當年結拜的諾言,他拒絕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幹了朱元璋原先幹過的工作,出家當了和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鬥氣,一口氣活到永樂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歲,朱元璋死後,他還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給陳友諒報了仇。諸位可以借鑑,遇到恨透一個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時候,用張定邊的事蹟勉勵一下自己,不要生氣,修身養性,活得比他長就是了。

我們回頭來看陳友諒的一生,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毫無疑問,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裡,他的行為法則卻是當時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作盡,卻又敢作敢當(後來的朱元璋也沒有能夠做到),具有極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統治,能夠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向元朝妥協,堅持到了最後。

從這個角度看,他也是條好漢。

可惜,在這個亂世裡,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有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再是那個貧農乞丐,他已經成為了地主,他是怎樣變成地主的,這其中牽涉到一個封建社會的歷史規律問題,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經提到,此文是希望在輕鬆之中將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規律講述給大家,所以這些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我們也要探討,這樣才能對明朝有一個理性和規律性的認識。這樣的討論之後還有很多。

當然了,還是用我的敘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規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大家共同分享的。

在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成功後,那些以平分土地為目標的農民領袖都變成了大地主。幾千年來,歷史無非是姓劉的地主趕走姓項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楊的地主,從無例外。這似乎是個魔咒。

要解釋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寫一篇論文,文章的名字應當是《論農民起義后土地生產關係的變更與土地契約從屬的再分割》,當然了,這樣的文章大家有無興趣看,那是要打個問號的,所以我們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

【地主是怎樣煉成的】

比如一個農民領袖張三,起義後召集了三萬人,佔據了一塊地盤,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就是吃飯。因為農民起義軍也是軍隊,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飯,怎麼養活三萬人呢,這個時候張三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去搶地主家的糧食,但問題在於,地主家也不是銀行的提款機,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搶光了,吃什麼呢?

地主(這兩字要讀重音)家也沒餘糧啊!

這個時候,張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糧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須召集農民,將地分給他們,然後向他們收租,於是農民領袖張三就變成了地主張三。

而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存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