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他卻得到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訊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
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錢了。
可問題是,人找了錢出了,怎麼能收錢不辦事呢?
韓敬在朝廷裡是有關係的,於是連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運氣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沒收過錢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覺得如此胡說八道的人,怎麼還能考試,就判了落榜。
落榜不要緊,找回來再改成上榜就行。
韓敬同學畢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幫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來找去,竟然沒找到。後來才知道,因為那位考官太討厭他的卷子,直接就給扔廢紙堆裡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給淘回來。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個上榜進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韓敬同學對名次的感情實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但名次已經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錢的(比如錢謙益),你要排第一,別人怎麼辦?
關鍵時刻,韓敬使出了絕招——加錢。
錢謙益找太監,出兩萬兩,他找大太監,加價四萬兩,跟我鬥,加死你!
四萬兩,大致是兩千四百萬人民幣,出這個價錢,買個狀元,無語。
更無語的,是錢謙益,出了這麼多錢,都打了水飄,好在太監辦事還比較地道,雖然沒有狀元,也給了個探花(第三名)。
花這麼多錢,買個狀元,並不是吃飽了撐的。要知道,狀元不光能當官,還能名垂青史。自古以來,狀元都是最高榮譽,且按規定,每次科舉的錄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國子監裡供後代瞻仰(現在還有),狀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幾萬兩買個名垂青史,值了。
但錢謙益同志是不值的,雖說也是探花,但花了這麼多錢,只買了個次品,心理極不平衡,跟韓敬同學就此結下樑子。
韓敬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雖然加了錢,買到了狀元,卻並不知道得罪錢謙益的後果。
因為錢同學雖然錢不夠多,關係不夠硬,卻很能混。進朝廷後沒多久就交了幾個朋友,分別叫做孫承宗、葉向高、楊漣、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話,他投了東林黨。
萬曆末年,東林黨是很有點能量的,而錢謙益也並不是個很大方的人,所以沒過幾年搞京察的時候,韓敬同志就因為業績不好,被整走了。
揹負血海深仇的韓敬同志,終於等到了現在的機會,他大肆宣揚,應該追究錢謙益的責任。
但是說來說去,畢竟只是領導責任,經過朝廷審查,錢千秋免去舉人頭銜,充軍,主考官(包括錢謙益)罰三個月工資。
七年之後。
在周延儒和溫體仁眼前的,並不是一起無足輕重的陳年舊案,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很多史書裡,這都是一段催人淚下的段落,強大且無恥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組成了惡毒的同盟,坑害了無辜弱小的錢謙益。
我覺得,這個說法,如果倒轉過來,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首先,溫體仁和周延儒無不無恥,還不好講;錢謙益無辜,肯定不是。
溫體仁之所以要整錢謙益,是個心態問題。
他是當年內閣首輔沈一貫的門生,錢謙益剛入夥的時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裡混跡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還是禮部部長,專管錢謙益,居然還被搶了先,實在鬱悶。
周延儒則不同,他是真吃虧了,且吃的就是錢謙益的虧。
其實原本推選入閣名單時,排在第一的,應該是周延儒,因為他狀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錢謙益感覺此人威脅太大,怕幹不過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書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擠了。
其次,在當時朝廷裡,強大的那個,應該是錢謙益。他是東林黨領袖,一呼百應,從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溫體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軍奮戰。
當時的真實情況大致如此。
形勢很嚴峻,但同志們很勇敢,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溫體仁、周延儒擦乾眼淚,決定跟錢謙益玩命。
周延儒問溫體仁,打算怎麼幹。
溫體仁說,直接上疏彈劾錢謙益。
周延儒問,然後呢?
溫體仁說,沒有然後。
周延儒很生氣,因為他認為,溫體仁在拿他開涮,一封奏疏怎麼可能幹倒錢謙益呢?
溫體仁沒有回答。
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