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了,外加吏部支援,皇帝支援,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楊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援他,是因為討厭。皇帝之所以支援他,是因為省事。
和楊鶴不同,吏部的同志們都是見過世面的,知道平亂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楊鶴這套把戲,也只能忽悠人,為達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效果,讓後來的無數白痴書呆子明白,亂講話要倒黴,才著力推薦他去。
死在那邊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脫層人皮。
相比而言,崇禎的用心是比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歡楊鶴,是因為楊鶴提出了很好的理論——省錢的理論。
不花錢,不殺人,不用軍餉,不用調兵,就能平息叛亂,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楊鶴拉回來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就這樣,一腦袋漿糊的楊鶴去陝西上任,至少在當時,他的自我感覺很好。
楊鶴理論之中,最核心的一條,叫做和氣。
用他自己的話說,殺人是傷和氣的。所以能救活一個,就是一個,畢竟參加民變的,原先就是民。
這個理論,一年前,應該是對的。
楊鶴同志到任後,就發現不對了。
有一次,農民軍進攻縣城,被擊退,抓住了幾個俘虜,由楊鶴審問。
但還沒問,楊鶴就發現一件極為詭異的事——他似乎見過這幾個人。
確實見過,閱兵的時候見過。
沒錯,這幾個人曾經站在閱兵的隊伍裡,曾經是他的部下。
強,弱,之間
農民軍的戰鬥力很強嗎?
對於這個疑問,最好的答案,應該是個反問——農民軍的戰鬥力怎麼會強呢?
在中國歷史上,造反這類活,從來都是被動式。閒著沒事幹,但凡有口飯吃,是不會有人造反的,成本高,門檻也高。
但遺憾的是,造反這份工作,除了成本、門檻高外,技術含量還高。
要知道,明朝參加這項活動的,主要是農民。農民的基本工作,是種地,基本工具,是鋤頭。
而阻止他們參與這項活動的,是明軍士兵。士兵的基本工作,是殺人,基本工具,是刀劍。
所以在明末大多數情況下,幾百個農民軍跟幾百個明軍對戰,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據史料記載,大部分情況,是幾萬農民軍,戰勝了幾百明軍,或是幾百農民軍,搞定十幾個看衙門的捕快。
而更大多數情況,是幾千明軍追著幾萬、甚至十幾萬農民軍跑。
沒辦法,畢竟打仗是個技術活。聖賢曾經說過,把武器交給沒有受過訓練的民眾,讓他們去打仗,就是讓他們送死。
沒有訓練,沒有武器,沒有兵法,沒有指揮,就沒有勝利。
但楊鶴先生驚奇地發現,他面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西北的民軍裡,除了業餘造反的以外,還有很多專業造反的人士——明軍,而且數量很多。
他們精通戰術,作戰狡猾,懂得明軍的弱點,非常難以對付,且數量是越來越多,民變越來越大。
出現此類情況,歸根結底,原因就兩個字——沒錢。
之前我說過,朝廷沒有錢。沒有錢的結果,除了沒錢賑災外,還沒錢發軍餉。
據統計,當時全國的部隊,大致有上百萬人,而能夠按時領軍餉的,只有遼東軍區的十餘萬人。
而且就連遼東軍,也不能保證按時發工資,拖幾個月,也是經常的事。袁崇煥同志就曾經處理過相關事務。
遼東是前線,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別提了。西北一帶,既然不是前線,自然沒錢。有的人幾年都沒拿到工資,窮得叮噹響,據說連武器都賣了,只求換頓飯吃。
沒錢賑災,老百姓吃苦,也沒轍,沒錢發餉,當兵的吃苦,就有轍了。
兜裡沒錢,手裡有刀,怎麼辦?
涼拌,搶!
情況就是如此,官兵越來越少,民軍越來越多,局勢越來越撐不住。
楊鶴面對的形勢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換個會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還能撐幾天,但楊鶴同志的主要特長,是招撫理論,這就比較麻煩了。據說當時朝廷裡,有些人開玩笑,說楊鶴如果能撐一年,就倒著爬出去。
就當時的情況看,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