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共語之人?
雅友之聚,必有雅興。早在東晉年間,王羲之和朋友們的一次聚會,也曾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一件燦然可觀的書法極品。在張若虛的簡單生平裡,可以發現盛唐時的幾位知名大家赫然在列,如賀知章、張旭,皆是杜甫所讚的“飲中八仙”之一,將他們與張若虛並列,可以想見張若虛的才情高蹈出眾,筆翰如流。那麼在這場酒事之中,席上諸人,定不乏愛好和精通棋琴書畫的雅人高士。有時候,三五個知心朋友,一場小小的聚會,就能換來一個難忘的夜晚。而這一個夜晚,或許便誕生出一件流芳百世的作品來。
這是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有美酒,有故人,心情自然是暢快的。還有什麼可奢求的呢?酒席之上,話題也許會談到時局,眾人不禁舒了一口氣,是啊,那段令人提心吊膽、寢食不安的恐怖歲月終於熬過來了。武則天仙逝,唐中宗駕崩,韋后被殺,酷吏銳減,唐睿宗也退位了,執政當家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啟用賢人,努力開啟一個全新的崢嶸歲月。“米鬥至十三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物價很便宜,而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生活很方便,“遠適數千裡,不持寸刀”,行旅也很安全,這是一個清新怡人的時代。盛唐是一種氣象,一種胸襟。海晏河清的日子裡,朋友之間的交往開始增多,夜色降臨,大家就聚到一起了。
張若虛抓住了這個夜晚。這個夜晚似乎只屬於張若虛一個人。是在哪裡呢?是在一個臨水亭閣裡吧,或是一葉扁舟之上。這已經無關緊要了。藉著一點酒意,大家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隨意而輕鬆。而張若虛的目光,轉向四周,落在了更為廣闊的時空世界裡。春天,長江,花林,明月,夜晚,這五種最為精美動人的意境融合在一起,霎時幻化產生出一個全新的境界來——濃濃春意,浩瀚江水,花香襲來,月色如洗,長夜漫漫。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刻啊,他幾乎要喊出聲來了。在這樣美妙的情景中,張若虛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脫口而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明月觸動了張若虛的無限心事。月光皎皎,江天一色。這明月不獨是自己的,也是天下人的。在無邊的夜裡,月亮成了最為陰柔、最為嫵媚的光體,月亮象徵著什麼?為什麼古往今來的人們獨獨鍾情於她?莫不是那一點亮光,燭照著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多情的張若虛發問了。這一問,使得他的思考具備了哲學家的思維。稍早於他的劉希夷也曾慨然唱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位白髮叢生的老翁最為樸實的生活感言,同樣帶有哲學色彩的寄寓人生的話語,使人衍生出無窮的思緒。所有的文人,都希望在一個平和的生存空間裡,思考人生奧秘。張若虛面對一場浩大的水勢,以及一輪圓月,開始了文學與人生的探討。而且,自覺地越過了個人的得失悲喜,聯想到人生速朽,宇宙亙古,開始了對更為宏大的人生主題的思考。
關於對待人生的態度,和“吳中四士”中的其餘三位一樣,張若虛應該是超脫出塵的,都是拔劍嘯天、仰脖暢飲、執筆成文的瀟灑才子,他從最為樸素的自然景物裡尋找到了生活的真諦。人生代代,江月年年,江流長生,月光長在,而人生卻是那麼的短暫,誰能消受這無邊的風月?沒有人能夠回答張若虛,只是後來的南唐後主李煜曾經自言自語地說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思或者離愁,淡淡的惆悵襲上心頭。張若虛是傷感的。自古多情傷離別,張若虛在此刻,一定是想起了誰。會是誰呢?在很遠的地方,連線著他的一處愛情吧。“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彷彿是他的愛情,彷彿又不是。愛情真是一件甜蜜卻又令人心碎的事情。就在這個春天的夜晚,在江邊,花前月下,他卻遠離著他的愛情。月亮也照著那個人的梳妝檯吧,那麼她,那麼一個如月華般清明朗潤的女子,在這個美好的夜晚,是否也不約而同地想起心上人?
從張若虛的另一首存詩裡,可以看出詩人心中的寸寸柔情: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張若虛《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身在外地為官,此刻,一定還想到了家。他放下了酒杯,找到了一處更為開闊的張望視野,彷彿在尋尋覓覓,又彷彿在喃喃自語,而關於青春的暢想,愛情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