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玄機,他講一半,留一半,預留了更多的空間,給世人自己去揣摩。這也恰如他的一首偈語詩所示:“吾有一言,絕慮忘緣;巧說不得,只用心傳。”這個孤苦的棄兒,在他成年之後,卻在清苦的生活裡,琢磨出如許用心良苦、教化世風的詩句,回饋社會大眾,的確功德無量。
《全唐詩》中沒有王梵志的一席之地,可見全唐詩也並不全。有一點是肯定的,王梵志之後的詩僧皎然、寒山、拾得,還有白居易等人,都模仿過他的作品寫了不少的詩。至少,王梵志的白話警世詩在廣漠的民間,曾經影響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引人向善。這就足夠了。
▲虹橋▲書吧▲BOOK。▲
第27節:吳筠:九龍升雲網
0貳盛唐風0
吳筠:九龍升雲網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給了宗教派系大量的篇幅。全真教的王重陽,武當派的張無忌等等俠客,功夫蓋世,有如神助,令不少孩童擺臂學招,迷戀不已。《八仙過海》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道教神話故事,其中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等人,都可以從《唐才子傳》等書籍中找到他們的影子。這些神仙的源頭與原型,就是來自遠古生活中的高人奇士,其中不乏滿腹經綸的詩人才子。唐代的吳筠,就是“以無為為事”的道教詩人,他寫過許多的遊仙詩,一生逍遙如神仙,樂在求道之中。
宗教人士寫詩,偏玄偏晦,似是而非,一般從字面上很難看得懂。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詩歌實在是當時最為精彩的科幻文學。科學是精微的、務實的,宗教是宏博的、空靈的。人類的科學之路始終在摸索中前行。人類飛上月球太空,手機相隔萬里傳音……無數成功的科學實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宗教玄想。換一個角度看,宗教參與文學,是人類實現一步萬米的神奇仙遊之旅,吳筠就曾一口氣連做了二十四首遊仙詩,“縱身太霞上,眇眇虛中浮”,蕭然宇宙之外,自得乾坤之心。科學所一一實現的預言,他們在千百年前,就已感知到了。這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
當初,吳筠也是從儒學文,考進士不舉,後來方隱居於深山之中,孜孜學道,以求脫俗。青山高聳,白雲出岫,這些與世隔絕的清靜之地,常常可以使人守靜去躁,浮想聯翩,思想高度自由,身體極度放鬆,心靈專注不二,與自然環境合而為一,進入妙不可言的思維境界。吳筠的目標是得道成仙,所以整日裡神志恍惚,如仙如神,自感祥光罩體,紫氣東來,泰然忘情,超然物外,一會兒飛昇重重九天,一會兒浮游萬頃海洋之上,那種羽化登仙的感覺,大約就連做皇帝也比不了:
九龍何蜿蜿,載我升雲網。
臨睨懷舊國,風塵混蒼茫。
依依遠人寰,去去邇帝鄉。
上超星辰紀,下視日月光。
倏已過太微,天居煥煌煌。
——吳筠《遊仙》
文中所提到的“帝鄉”,並不是皇帝居住的京城,而是天帝的仙居。《莊子·天地》裡說,“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吳筠的學道,大約也是如此身心分離,靜思絕慮,一心想到登臨最為高聳入雲的仙界福地,自得歡娛。至於塵世間的煩惱,多半棄之於腦後了。
吳筠不羨慕皇帝,皇帝卻找上門來了。皇帝也有苦惱,也需要高人點撥。唐代諸帝,對於佛道一途,信奉有加。佛道名士,常常是金鑾殿裡的座上賓。吳筠的同門師兄司馬承禎,先後數次被延請入朝。他的師傅潘師正,也曾被唐高宗請到京城,傳經說教。有一次皇帝問潘師正,您老人家需要些什麼東西呢。言下之意,差什麼物件,可以幫助添置。老道士淡淡一笑,“茂松清泉,臣所須也,既不乏矣。”這樣的高人,只要茂松清泉,與平日裡殿下許多討官要職、心懷福祿的文臣武將相比,迥然不同,自然受到皇家的歡迎。得了道教真傳的吳筠,曾一度隱居終南山,後來走遍江南諸山,遊天台,觀滄海,結交有名之士,過起了逍遙自在的詩歌酒會的生活。因為會寫詩,且文辭精美,吳筠在越中一代名聲大震。傳至京城,因為名重一時,他被唐玄宗請到宮內,說道講法,竟然“與語甚悅”,“待詔翰林”。
一個民間修道者,忽然之間,被皇家奉為嘉客,而且賜官賞金,像百官大臣一般,畢恭畢敬地站在朝堂之上,凝聲屏氣,聽候旨意,對於吳筠這樣遠棲深山的道教人士來說,顯然有些不適應。但“性本至凝,物感而動”,既然來了,又不能拂了人家的盛情,作為高人,總要留下一些金玉良言,或者幾點建議才是,他和唐玄宗便有了以下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