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與世無爭,幽默堅韌。

這是一個極其美麗的國度,風聲和鳥鳴是他們的音樂;鮮花和芳草是他們的地毯;澄碧的流水記錄著他們的生命律動;悠遠的鐘聲傾訴著他們的心聲……

如果你曾經親眼見過捷克大地的綠野,你會覺得侵略這樣一個美麗而又熱愛生命的民族是一種罪過。但是,捷克民族在歷史上的確屢遭侵略。《終止分裂》的故事就以其中的一次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法西斯對捷克的入侵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熱愛生命、極富人情味的幽默故事。

《終止分裂》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影片並沒有常規戰爭片的硝煙瀰漫、炮火紛飛,戰爭在這裡僅僅是背景,是表現即使無人性的戰爭和仇恨也無法消弭或阻隔的人類之愛,表現必將超越一切的永恆人性的背景。主人公喬斯夫夫婦對猶太逃犯大衛的拯救其實是他們的人性的自我拯救,而小鎮居民最終對他人的寬恕更是人類的自我拯救。

揚·赫萊比約克把人性的真實含義賦予影片,以一種嘲諷、幽默的心態面對一場人類劫難,實際上向觀眾提出一種對人類尊嚴的省思。無論揚·赫萊比約克、揚·斯維拉克,還是莉莉亞娜·卡瓦尼,外國電影家早已經透過主義、政治、階級的二元對立層面,而更細膩、更詩意地表現特殊社會形態下人的情感、人的本質,由對戰爭本身的關注躍升為對人性的關注。這是20世紀的人類在連續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痛定思痛後對人性和戰爭的反思。這種思索是一種根本性的躍進——由對戰爭的譴責躍進到人性的呼喚。這樣的對話只能產生於和戰爭有了一段時間距離之後。從《好兵帥克》到《夜間守門人》,從《夜間守門人》到《柯利亞》,從《柯利亞》到《終止分裂》,歐洲電影有著深刻的人文主義傳統。他們將超越政治的人道主義、超越時空的人類摯愛的對話推向了極致。

歐洲電影家同時也以自己的創作窮盡著電影、人性和人類情感的種種可能。

法、英兩國聯合攝製於1979年的《苔絲》,由波蘭電影家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這也是迄今為止這位世界級導演最美、最具田園風格的影片,是他對電影本體和人的本體做出的最傑出發現。影片改編於英國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此前,小說曾被改編成無聲電影。

本次改編適逢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夏蓉在美國被殘殺(1969年),他本人因為誘姦一個13歲的女孩而入獄42天(1977年),獲假釋,出逃法國之後。

此前的好萊塢階段,羅曼·波蘭斯基作為當代最出色的電影家之一,既獲得了電影創作的殊榮,也經歷了個人生活的極端悲劇。由一個不想成為墳墓裡最富有的享樂主義者,蛻變為一個相信人早晚要為自己曾經得到的幸福付出代價的宿命主義者,以及認為人類存在是一種荒謬狀態的懷疑主義者。

就在他心灰意冷,走投無路之際,幾個法國朋友,其中包括那位曾以《泉水瑪儂》的導演、《熊》和《情人》的製片人而蜚聲世界的克洛德·貝里找上門來,邀請他執導影片《苔絲》。這對羅曼·波蘭斯基當然是雪中送炭,是絕處逢生。於是,一次常規電影創作就成了對羅曼·波蘭斯基的生命以及電影創作都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特殊文化行為。

當年,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夏蓉在倫敦留給他的這本小說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潦倒於洛杉磯時曾經送給另一個情人——德國女演員金斯基閱讀。他當時認為,有朝一日小說改編為電影,金斯基將是最理想的女主角——將一部小說改編為電影的動機和結果竟然和兩個漂亮女人息息相關,羅曼·波蘭斯基的一生和創作正應了中國人那句老話:造化弄人。

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描寫在一個人類行為由階級差別和社會偏見所左右的世界上,單純和無知如何受到出賣,同時探討了其發生的因果關係。作品試圖說明苔絲一生的悲慘命運都來自於一些偶然因素,這體現出哈代作品的悲觀主義和人類無法改變自身命運的宿命觀。顯然影片《苔絲》的創作十分契合羅曼·波蘭斯基當時的心態,也成為與他此前一貫的黑色幽默、沉迷於人類異常關係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距離最遠的,最優秀的全新作品。

《苔絲》創造了電影本體和美的極致。假如有人只允許我們選出一部迄今為止法國電影史最有田園風味、最有詩意的影片,那隻能是羅曼·波蘭斯基的《苔絲》。影片連獲愷撒、戛納、奧斯卡電影大獎。那也可能是人類電影史最富於詩意的一次對話。

《苔絲》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