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1 / 4)

丁玲同志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戰士、國內外享 有盛譽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 的好女兒,我們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這位為中國革命 和中國革命文化事業艱苦奮鬥了一生的、久經考驗的革命文學家!

丁玲的逝世,許多國外知名人士也極為關注,前蘇聯、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駐華使館及作家協會,還有許多外國友人,都發來了唁函,對她的逝世表示哀悼。法國作家蘇珊娜·貝爾娜的唁函是:“她永遠在那裡!”是的,丁玲不會死,她永遠在人民的心裡。

楊剛

閻純德

火,是生命。楊剛是一團烈火,她的精神是一團烈火,燃燒在歲月的長河之中。

她的生活“像天空的手指永遠挑動豎琴”,“彈著生命濃郁的音樂”

她是一位革命家、作家,是共和國紀念碑底座上一顆儲滿火的隧石。

我很早就知道她,但並不瞭解她。1979年,楊剛的摯友——著名作守蕭乾,借給我好幾本她的著作,還附一則小傳及數張照片。於是,我便在無數為中華民族流血犧牲的先輩之中,真切地看到了她的身影,在積滿塵埃的歷史長途上,辨認出她的足跡。

楊剛一生走南闖北,雲遊八方,常無定居之所。青年時代,她在北平參加革命,中年之後,她在北京辭別人間。她來來往往,出出進進,在北京生活的時間最長,前後大約十五六年。

她在《桓秀外傳》的《代序》裡說:“有男人,不能作男人的女人;有孩子,不能作孩子的母親。”她說的是自己,是她革命生涯的寫照。她是一位女強人,聰明、勇敢、勤奮、堅貞,但她是個女人,並非無情。她有過家庭,也有孩子;是她不愛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家庭的溫暖嗎?不是!而是她把熾烈的感情、深摯的愛,給了祖國和人民,把一切都獻給了革命事業。

楊剛曾用英文寫過《一個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員自傳》,但她只寫了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片段。要了解這位忘我捨身的革命家和作家,必須從頭說起。

楊剛的家鄉——湖北沔陽,北有漢水,南有長江,那裡像一個地勢低窪的小盆地,水害連年,河水經常淹沒那裡的莊稼和村莊。民謠說:“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道出了沔陽的苦難。她的家庭,就是那些窮困不堪的家庭中的一個。祖父是個秀才,早逝後,撇下二十五歲的祖母獨立支援赤貧如洗的家庭。她靠日夜給人家洗衣服、修鞋補襪、織布來餬口,靠勤儉供兩個兒子唸書。當兒子在清末的考場上大顯身手,連連獲得成功時,不久,這個家庭便突然富貴起來:楊剛的伯父當了廣東省的地方官,父親做了武昌的守備,後又做過江西的道臺、湖北省財政廳、政務廳廳長。1905年1月30日(陰曆十二月二十五日),楊剛便誕生在江西萍鄉父親楊會康的任所裡。她有三個哥哥,三個姐姐。她在英文自傳裡說,她的父親“總像是在以十足的鎮定和威力在指揮著什麼……他平時雖然沉著安詳,脾氣卻很暴,有時會無緣無故發起火來……他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他的意志頑強,當他立意要如何時,往往使人覺得他的心腸是鐵做的……他可以當面申斥他的上司……”他倔強而固執,認為照別人的意見辦事是可恥的。而楊剛的母親,出身富紳,沒有文化,心地善良,對人忠厚,慷慨大方,見義勇為。她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見解;在丈夫面前,既不甘拜下風,更不屈從,不喜歡聽憑丈夫的指使,即使丈夫理由充足,也不肯接受。所以楊剛的父親常罵她“固執,不聽話”,而她則責備丈夫“自私、殘忍,是個無用的怪物”。她有一般女人少有的堅毅、勇敢精神。辛亥革命後,沔陽一帶土匪蜂起,經常明火搶劫。這時,她便成了對付土匪的總指揮。她把丈夫和他的姨太太、孩子、女僕分批護送走。而自己則同廚子、男僕和朋友留在家裡,分路把守。她性格的另一面——善良、仁慈,遠近聞名,鎮內外不少窮人向楊家求援,她從不拒絕,總是在吃食和衣物上給予幫助。每逢他們遇到婚喪,她更是熱情相助,不等他們求上門來。後來,“慈善”引導她信了佛,於是“施捨”成了她生活的重要內容。

人,是在無意識的觀察中成長的。楊剛在這樣的大家庭中,不僅有父母的影響,也有那些男傭女僕們的影響。嬰兒時代,在她的記憶裡是一片空白,比她大十三歲的姐姐使她那片空白的記憶得到了充實。中國人口之眾,在人類歷史上,從來都是世界之冠,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中國的統治思想一直都認為女孩的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