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3 / 4)

。那偉大工程的第一磚就是聶長苓在遊船上置下的。她向安格爾提出了這個想法,建議創辦一個國際性的作家工作室,每年分批把各國作家請到愛荷華城來,為他們提供寫作條件。作家們帶著濃厚的本民族的文化和地方色彩相會在一起,感情上沒有芥蒂,超越橫的國家關係,縱的歷史關係,真正自由地交換意見,取他國之長,補己國之短,達到促進作家的思想、藝術交流,增進友誼的目的。

當時安格爾認為這個想法太大膽了,每個人的吃、住、路費就要好幾千美元,那是一筆多大的款項啊!但在聶華苓的多次爭辯之下,安格爾被說服了,同意了。由於聶華苓鍥而不捨地奮鬥,“國際寫作計劃”作為愛荷華大學的一個附設組織,於1966年得到了學校當局的贊同。於是他們到處寫信,到處旅行,從私人到大企業,募得三百萬美元的基金。1967年,舉行了第一屆“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十人名作家。自此以後,每年9月1日至12月1日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愛荷華城的五月花公寓便住進了三四十位穿著各種民族服裝,操著各種語言的來自五大洲的作家。

五月花公寓依山傍水,環境幽美閒雅,那條日夜不息地向遠方流淌的愛荷華河,那山林、草坪和雪花,更有醇酒一般的友情,都曾出現在許多詩人和作家的筆下。在聶華苓的安排下,作家們一起度過難忘的日日夜夜;暢遊密西西比河,到大城小鎮領略美國的風土人情,訪問農場,在每逢星期二、四的聚會上,輪流進述自己國家的文學創作,或朗誦自己的作品,或為創作理論、流派而自由地交換意見或辯論……談論廣泛,無所不包。

聶華苓雖然在七十年代加入了美國籍,但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用中文寫作的中國作家,寫的是中國人,中國事,再現的是中國社會的苦難,中國人民的精神,正像她莊嚴宣告的那樣:“我是湖北人!”

中國,是她的“根”,是她的精神的所在。她關心中國的前途,希望祖國早日統一。

她的創作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細胞;她時刻關懷著中國文學的前途和發展。當“國際寫作計劃”第一次向各國作家發出邀請時,便邀請了臺灣作家陳映真,但陳被當局逮捕,蹲了監獄。為了陳案,她和安格爾全力營救——給蔣經國寫信,向香港和美國新聞界爭取輿論聲援,出資聘請美國律師為其辯護……她先後還邀請了臺灣作家王拓、詩人瘂弦、吳晟等(有的因故未能成行),大陸的作家蕭乾、王蒙、丁玲、陳明、劉賓雁、張潔,詩人畢朔望、艾青等人。由她操辦的“中國週末”,是“國際寫作計劃”的高潮。參加“中國週末”活動的,不僅有來自海峽兩邊的中國作家,而且有來自香港和從臺灣旅居美國的中國作家群。1979年,“國際寫作計劃”所舉辦的為全國矚目的第一次“中國週末”討論會上,聶華苓激動地向大家致詞:

今天我們大夥兒在一起,這是中國文壇一件大喜事。我們這些人,分離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不論多少年,在我們的感受上,那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日子。太長了!在那一段日子裡,中國人可以說歷盡滄桑。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不同,經歷不同。我們對各種問題,對“中國文學創作的前途”的看法和態度自然也會不同。

但是,在目前這一刻,我們在一起,我們從不同的地區,越過千山萬水,從北京,從臺北,從香港,從新加坡,從美國各地,到愛荷華來。僅僅這一點,就說明了:我們還是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感情;我們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切。

現在,我們就從這份深厚的民族感情作起點,來談談“中國文學創作的前途”,來表達各種意見,來聽各種意見。我們不是來交“鋒”,而是來交“流”,來互相瞭解,互相認識。我們今天不可能得到任何具體結論。我們現在這一刻在一起,那就是結論!……

1980年9月13日,聶華苓在第二次“中國週末”討論會上又致詞說:

今天是中國作家的三代同堂,老一代的,中年一代的,年輕一代的,介乎老年的中年的,他們合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史,包括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變動,國家的興衰、人世的滄桑。因此,他們到愛荷華來和我們這些海外作家和世界許多地區來的作家相聚,這實在是一件大事,一件大喜事。他們千山萬水來到這兒和我們相聚也說明了一點:人在大陸也好,人在臺灣也好,人在海外也好,我們血管裡流著同樣中國人的血——這一絲血緣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要感謝大陸的政府和臺灣的政府贊助他們到愛荷華來。我們希望從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