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淖婀�暮⒆用恰罰�195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曾克散文選》(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水晶般的心》(1993年,新華出版社)及電影文學劇本《中央突破》(與何崗合著;1978年,陝西人民出版社),主編大型回憶錄《春華秋實——開封北倉女中回憶錄》,還與柯崗、薛洪興合編《劉伯承中原逐鹿》(1983年,解放軍出版社),《劉伯承傳》也已出版。她的作品先後被收入《英雄譜》(1954年,重慶人民出版社)、《解放區短篇小說選(1942一1949)》(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短篇小說選(1949…1979)》(同上)、當代女作家作品選》(1980年,花城出版社)、《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1919…1949)》(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報告文學叢書》(第二輯第七分冊;1982年,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現代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延安文藝叢書》(“報告文學卷”、“小說卷”、“散文卷”;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一1966)》(1989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小說編”、“報告文學編”、“散文雜文編”;1992年,重慶出版社)、《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文庫》(“紅杜鵑”卷;1995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等近四十來種文學選本中。
六
曾克是一位能文能武、勤苦幹練、朝氣勃勃的人民作家,是中國延安和解放區文學中的重要作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她經常在行軍宿營中,在露宿山間的松林裡,利用油燈、松明和舊黃裱紙,記下戰爭的殘酷和勝利,記下戰士英雄的身影及勞苦大眾對於戰爭的熱情。她的作品都是深入前線、深入戰士,深入鬥爭生活的藝術真實記錄,具有藝術價值和對歷史的認識價值。
曾克善於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表現戰爭和對新人的刻畫。在她的作品裡,無論是報告文學、小說,還是散文,這些文字都與中國人民的偉大戰爭、勞苦大眾有著血肉的聯絡。我們既能看到那些為祖國的解放英勇殺敵的無畏戰士,也能看到那些支援中國反擊外國侵略的普通的男人女人和兒童。英雄人物,新人物,新生活,新氣象,是她作品中的精魂。描寫的細膩,抒情和對大自然的生動描畫,使她作品中的人和精神有了親切、真實的生命。
歷史是曲折的。曾克作為見證人,她用她的才華和心血,為歷史留下了二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這樣的作品,不是一般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是歷史的真實的藝術的記錄,是中國人和外國人世世代代認識那一段中國歷史和社會的文獻。在她的作品裡,儘管所表現的是中國人在苦難、抗爭、奮鬥歲月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也同樣可以印證中國革命所經歷的曲折道路,艱苦的途程與勝利的足跡。這些作品,可以讓抗日戰爭中太行山根據地的英勇鬥爭和大別山的進軍,更長久地鐫刻在歷史記憶裡。
曾克從孩提時代長滿宗教之樹的夢幻家園出發,在人生的跋涉中,很塊看見了踏入鋪滿北斗之光的路途。她懷抱久已認定的道德信仰,愉快地向前,無畏,無悔,無怨,是這個永遠的作家曾克……
琦君
張默芸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一箇舊式家庭裡,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雖出身農野,久歷戎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為才女,就請一位姓葉的家庭教師教她。於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湧,揮筆成文了。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於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裡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她常偷讀。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志當文學家。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讚賞。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匯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1949年去臺灣,服務於司法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