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顯示了它非凡的意義。是的,如果你沒有一個明智的父親,或像孟子一樣有幸得到一位智慧的母親,那麼你就要尋求高明的師長,一路上,一定要有人帶著你走,直到你自己會走後,他會自然離開,就像傷口癒合後,醫生和患者會分手;學業完成後,老師和學生會說拜拜。今後的路,就要靠自己去走,而心中的那盞明燈,不會因師生分手而熄滅,它仍然會在你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為你指路、照明,因此,我畫的第一本書,它的名字就叫《禪是一盞心燈》。
《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它不僅表明了父親和老師的責任,而且將父親與老師的職責明確區分。也就是說,父親不可代替老師,老師也不能是父親。父親給孩子帶來的是本我教育,而老師給學生傳授的是自我成長。二者雖然在性質上有所交叉,可給同一個孩子造成的影響卻大相徑庭。比如父親打罵孩子,就會給孩子造成人格上的傷害,是一種本質的羞辱;而老師的適當體罰,只是就事論事地操作一個制度,特別是針對那些在家過於放任的孩子,這種體罰有時候會起到“替父母管教”的作用,因而它一般不太會傷害到孩子的人格深處,甚至有時候還有可能讓孩子感到親切感(因為在家沒人管他)。適當的體罰是在強調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過度體罰是不可取的,特別是現在的社會,孩子一般在家庭中都不具備古代那種尊師重道的意識。如今的成人世界普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