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印尼政府為了廣闢資金來源,制定了開放性的開闢金融資本市場的策略。1974年,林紹良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決定將中央亞細亞銀行的美國舊金山國際化學銀行、日本長期信貸銀行、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和香港怡和集團共同投資組成多國金融公司,最初以1500萬美元作為印尼金融市場週轉資金。這家公司是林紹良第一個與外國銀行資本聯營的金融企業。這實際上是一家投資公司,經營中、長期貸款。
1975年6月在慶祝中央亞細亞銀行開辦18週年之際,林紹良採取果斷措施,使中亞銀行獲得了空前的發展。1975年底與1974年底比較,客戶增加了660%,存款總額增加了437%。貸款總額增加了1351%,純盈利增加了3486%,這些指標都創銀行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由於該業務大幅發展,資本雄厚並有良好的信譽,1977年它被印尼政府批准為印尼十家外匯銀行之一。1978年,該行又收購合併了印尼商業銀行,使其實力相應增大。此後,業務迅速發展起來。
1979年以後,林紹良積極向海外拓展金融業務。除在香港成立中亞財務有限公司和中亞保險公司外,1979年曾收購香港的海外聯合金融公司,把它改組為第一太平金融公司。1981年,在賴比瑞亞註冊成立了“第一太平企業有限公司”和“第一太平投資有限公司”。1982年,收購了香港的上海地產公司,改組了第一太平控股公司,不久又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太平國際公司。
林紹良以這三家金融公司為基礎,形成了“第一太平集團”,並和美國、日本及香港等地的資本合作開展金融業務,成立了日本第一太平證券交易有限公司、第一太平美國證券交易有限公司和第一太平香港證券有限公司、澳大利亞第一太平證券有限公司等。
到1986年3月,中亞銀行已發展到擁有國內分行33家、美國分行2家、拿騷1家、香港代表處1家、與國際銀行合資的多國金融公司1家、與國際大銀行合資的租賃公司5家,服務專案達56項,股東資本總金額達53億盾,總資產已增至40億美元,成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私人民族商業銀行。
1983年6月號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誌,把林紹良列為世界12位華人大金融家之一。除1986年3月,中亞銀行董事部正式在印尼報刊公佈該銀行集團總資產超過40億美元外,據估計,林紹良集團經營工業、貿易、建築、農業、林業、旅館業等其他非金融業的資產30億美元,總計其財團總資產約達80億美元。林紹良已成為東南亞以至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華人金融家和企業家。
從1986年開始,印尼政府對其經濟政策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並制定了一整套內聯外引、獎勵私人投資的政策措施,這為其國內私人企業迎來了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林紹良緊緊地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一方面繼續加強原有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特別是印尼土敏水泥廠和中央亞細亞銀行的管理,使這些企業都成為印尼同行業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他又和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商家組成合資企業,如他和美國人合資的對苯二酸加工廠,投資金額為2億美元;他和挪威人組建的甲醇廠,投資達4億美元。另外,林紹良還和新加坡的科技工業公司及裕郎環境工程公司一道在印尼最大的經濟特區——巴淡開發區投資數10億美元。林紹良置身於印尼經濟全面發展時期,其事業發展可謂方興未艾。
到80年代初,林紹良又開始向重工業生產進軍。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印度尼西亞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薄綱板,年年都要從日本進口7億美元的薄鋼板。印尼政府為了節約外匯及發展本國的鋼鐵工業,決定由國營喀拉喀多鋼鐵廠建立一間冷軋鋼板廠。但是建設該廠需8億美元資金。由於喀拉喀多鋼鐵廠連年虧損,一時難以籌足資金,故決定向外國銀行借款,但外國銀行提出必須有40%的股份掌握在可靠的私營廠商手中,方可提供。因此,喀啦喀多鋼鐵廠要求林紹良的三林企業集團投資。三林經濟開發企業公司接受了這項任務。結果該軋鋼廠由林紹良財團和徐清華財團共同投資40%,國營喀拉喀多鋼鐵廠佔股份40%,盧森堡的塞斯塔錫爾股份公司佔股份20%進行興建,另向外國銀行借款5520萬美元。林紹良本人投資9600萬美元。該廠於1987年建成,年產85萬噸薄鋼板。從此印尼就不需每年花7億美元進口薄鋼板,而只需花2億美元進口一些原料。這樣就等於每年為政府節約了外匯5億美元。
此外三林企業集團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