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也不敢出門,所有家族成員以電話互相聯絡。住在臺灣的親戚說,數天前顏家開的店被失去理性的人入內搶掠,幸好警方保護才得以脫險。
面對臺灣打去的電話,對方只聽到臺灣兩字,便害怕的說:“目前這種情形不方便說太多”,即掛電話。輾轉找到顏家住在香港的親戚魏明巧,她說:目前在泗水的情形就如同電視所播的,親戚們的安危只能求上帝保佑,往機場的交通全部癱瘓,想逃出來都難,只有少出門。魏明巧說,在印尼的親戚們現在還可以電話對外聯絡,不過,只是報平安,其餘的都不願說,目前警方是否有保護華人的措施,她也不知道曉,只知道在印尼的家人現在是安好的。
● 林紹良銀行遭劫,空與總統有交情
林紹良是印尼華裔首富,曾一度躋身世界十大華人富豪,坐擁財富80億美元。
林紹良的發跡史既有機遇又有艱辛。
林紹良於1917年7月16日出生福建省清邑溪口鎮牛欄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裡。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福清家鄉度過的。在那裡,他度過了20餘年平靜而安逸的生活。
他的父親叫林元戴,母親生了7個兒女,他是男孩中的老三。父親一生務農,深感沒有文化之苦,克服經濟困難,先後送紹良兄弟入私塾讀書。
由於家中父母負擔太重,家境不富裕。1931年,15歲的林紹良就結束了學業,走上了為家掙錢補助生活的道路。開始,林紹良在父母剛開設的飲食店中幫忙,後來,家人讓他在村東交通要道租了一間房子,開了個小麵店,經營賣湯麵的生意。還未成年的林紹良起早貪黑,忙裡忙外,倒也能夠賺得蠅頭小利。1935年,林紹良的父親因病去世,操勞家務的重擔全落到他母親的肩上。
1937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東北地區,時局緊張,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也兵荒馬亂,他的小店也只好關門收攤。當時的國民黨規定,凡家中有兩個年滿18歲的男子,必須抽一個去當兵。對此,有錢人家可以出錢買壯丁頂替。而許多出不起錢的人家為了逃避抓壯丁,就被迫流落前往南洋謀生。
此時,外面抓壯丁的風聲越來越緊,母親日夜擔心剛滿18歲的兒子林紹良被抓走,便主張兒子出走南洋,一來可以躲壯丁,二來也可以去南洋闖一闖。
1938年,林紹良跟隨一個從印度尼西亞回鄉探親的同鄉,以這位同鄉兒子的身份在廈門透過關卡的盤查,登上一條開往南洋的荷蘭輪船。
林紹良的兄長林紹喜早於1929年便來到印度尼西亞,在其伯父開的中爪哇古都市的一間小雜食店當了4年的徒弟。林紹良到印度尼西亞後也投靠其伯父林光玉,在伯父經營花生油及其他食雜品的雜貨店當學徒。這幾年的生活是相當艱苦的。他是一位“新客”,不僅要熟悉當地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還要學習印尼語和當地爪哇方言,否則難以謀生。
在小店裡,林紹良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在這期間他一邊學習印度尼西亞語及爪哇方言,另一方面,為了多推銷食品雜貨店的貨物,他還常到10裡地外的三寶壠市。這種不起眼的小生意使林紹良積累了經商的經驗,另外也使他進一步熟悉瞭解了印度尼西亞的國情。
正當他剛剛熟悉了當地的環境時,1942年2月,日本侵略軍侵佔了爪哇,林家的生意一度被迫停頓,全家過著度日如年的貧困生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印度尼西亞宣告獨立。但日軍剛退出印度尼西亞,荷蘭殖民軍又捲土重來。從那時起至1950年,印度尼西亞人民進入了反抗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時期。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解放,把侵略者趕出去,建立獨立的共和國,印尼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當時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軍隊和荷蘭殖民軍各據一方,印度尼西亞各地炮火連天,硝煙瀰漫。
這時,印度尼西亞各要道都被荷蘭軍封鎖,印度尼西亞軍隊迫切需要的彈藥和藥品供應十分困難。林紹良憑著機智勇敢,靠著對當地地形的熟悉,一次又一次地把彈藥和藥品送到。他的過人勇敢和經營才幹,受到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軍隊高階將領的賞識,林紹良也因此同印度尼西亞的軍政要人結下了非同一般的私人友誼。這為他日後事業的成功打下了深厚的、別人難以相比的基礎。林紹良在獨立戰爭期間結交的軍官,包括當時還僅是軍中一名普通上校、日後成為印度尼西亞總統的蘇哈托。蘇哈托當時便相信年輕的林紹良是個可靠的華裔大商人。
印尼人民戰爭勝利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