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提供幫助。關鍵就在“力所能及”這個詞的含義上。
數百年來,帝國海軍能夠稱霸全球,除了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巨大的海外利益,堅實的民眾基礎,悠久的海軍文化,英勇的海軍官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領先於全世界的技術水準,以及依靠先進技術建造出來的強大戰艦。
按照戰後最保守的估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帝國在與海軍有關的二十八項關鍵技術方面,總體上比美國領先了三年,比英國領先了五年,比日本領先了十年。正是如此巨大的領先優勢,才讓帝國海軍在戰爭期間,從始至終的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最強大的戰艦,並且以此彌補了兵力上的欠缺。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與軍隊,特別是與海軍有關的技術,肯定是最高機密。
雖然戰艦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件武器,但是戰艦設計又是一個高度綜合的系統工程,要想造出先進的戰艦,必須在多個邊緣學科,以及重點學科上取得突破,並且需要數年到數十年的技術積累。
別說整艘戰艦的設計,哪怕是某一項重要技術,都決定著海軍的成敗。
不說別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出售最先進的戰艦,即便是幫助盟國設計戰艦,也不會用上最先進的技術與最先進的設計理念。
以美國與英國向日本提供的援助來看,雖然英國幫助日本設計了“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但是其基本技術來自於當時已經顯得過失地“虎”級戰列巡洋艦,而在此之後,英國就建造了更先進的“聲望”級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同樣的,美國也從來沒有向日本提供過最好的戰艦設計理念,以及任何可以用與戰艦的先進技術。
據帝國海軍已經掌握地情報。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就多次向美國提出。希望能夠從美國購買十六英寸艦炮(MK6型。還不是MK7型)與相關彈藥地製造技術。以裝備其正在設計地戰列艦(“大和”級)。結果不管日本開出多高地價格。甚至答應用自己地一些先進技術(包括氧氣魚雷地技術)做交換。美國都沒有答應。搞到最後。日本因為無法制造出威力能夠與帝國海軍四百毫米艦炮媲美地十六英寸艦炮。不得不將新式戰列艦地主炮口徑提高到十八英寸。並且因此導致“大和”級地標準排水量超過了六萬噸。
美國與英國這對“親密盟友”之間地關係也差不多。
戰爭爆發之前。英國在設計“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地時候。就考慮過採用十六英寸主炮。並且尋求過美國地幫助。無果之後。才後退了二十年。繼續採用十四英寸主炮。為此。英國在設計“獅”級戰列艦之前。就投入重金研製新式十六英寸艦炮。只是進度嚴重拖後。直到戰爭爆發之後。在英國出錢出人參與研製地情況下。美國才答應在研製成功之後。將MK7型十六英寸艦炮地生產技術轉讓給英國。
由此可見。別說戰艦地總體設計。就連與戰艦息息相關地關鍵技術都是國家最高機密。
當然。這並不是說各國。特別是盟國間地海軍就沒有任何交往與相互幫助了。
實際上。帝國一直在向德國提供力所能及地幫助。
德國在設計“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時候,帝國就提供了“果敢”號戰列巡洋艦的部分設計圖紙,好讓那些十多年沒有設計過戰艦的德國工程師能夠掌握大型戰艦,特別是戰列巡洋艦的基本設計方法。
另外,德國在設計“俾斯麥”級戰列艦地時候。帝國也提供了“長江”級戰列艦的相關設計圖紙,讓德國的工程師明白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區別,並且知道該怎麼加強戰列艦的防禦,提高戰列艦的生存力。
當然,帝國提供的都是已經過時的設計圖紙。
除了技術保密的限制之外,各國設計戰艦地不同標準,以及不同的設計觀念也對“合作”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比如,當年英國在為日本設計“金剛”級的時候,就出現了英制單位與公制單位不匹配的問題。結果。日本在自行建造後三艘的時候。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煩,僅僅修改圖紙標示就花了半年的時間。
標準問題帶來的麻煩還不止這一點。很多建造戰艦地裝置也受到了影響。
如果再擴大一點,連很多基礎工業都要受到影響。
比如,採用不同地尺寸單位時,生產裝甲的鋼鐵廠必須得調整生產線,從而導致對原有裝置進行改進,甚至更換生產裝置。
還好,德國與帝國採用地都是公制標準。
設計觀念的差別帶來的影響更大。
比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