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這些分析,帝國海軍情報局的分析人員得出了一個非常大膽地結論。
七十四年(42年)年底之前。除了已經服役地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之外,美國海軍最多隻能獲得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即便美國海軍增加了“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訂單,並且很有可能在明年年初,或者今年年底採購第四種快速戰列艦,美國在七十四年(42年)也不可能完成這些戰艦地建造工作。
換句話說,到七十四年(4年)年底,美國海軍建成的快速戰列艦隻有十四艘。除掉已經被第一艦隊擊沉的兩艘,剩下的只有十二艘。而在七十四年(42年)上半年,美國海軍只有八艘快速戰列艦。
雖然當時還沒有足夠的情報證明這一結論。但是包括陳錦寬在內。大部分都認為該結論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實際上,這與一個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以及海軍的發展週期有很大的關係。
美國在七十二年(40年)年底參戰,按照一般的規律,任何一個國家在參戰之後都需要一到二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戰爭動員。考慮到美國在參戰之前就已經開始做戰爭準備,所以美國的戰爭動員時間大概為一年。也就是說,此時美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全面啟動,並且以很高的效率運轉,為軍隊源源不斷的提供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
這一點,從美國在近期推出的各種戰艦建造計劃就能看得出來。
只是,海軍的發展有一個無可避免的週期,這就是戰艦從設計到完工的週期。即便設計工作可以提前展開,並且提前完成,建造工作的週期都在一年到二年之間。如此一來,在美國參戰之後,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為海軍提供充足的戰艦。
這一情況與帝國很類似,帝國海軍也是在戰爭爆發一年多之後才得到了足夠多的戰艦。
由此可見,美國的新式戰艦要到七十四年(42年)年底才能陸續服役。最早七十五年(43年)年初,美國海軍才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新式戰艦。
毫無疑問,海軍情報局的這份情報起到了“定心丸”的效果。
半年之後,隨著八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服役,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數量將達到十六艘。同期,“省會”級輕巡洋艦也將大批次服役,到時候帝國海軍的實力將爆增近一倍,從而擁有足夠的兵力發動新的戰略攻勢。
即便到了七十五年(43年)年初,隨著第一批“省”級戰列艦服役,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數量仍然遠遠多於美國海軍。另外,到時候第二種通用巡洋艦,以及正在建造的“花”級驅逐艦也將大批次服役,帝國海軍的優勢將有增無減。
如果能夠在七十四年(42年),或者七十五年(43年)上半年獲得一到二次主力海戰的勝利,帝國海軍的戰略優勢將保持到七十五年(43年)年底,甚至一直保持到七十六年(44年)上半年。
因此,帝國海軍擁有一年半到兩年半的時間來推進戰略進攻。
這一點,正好與蕭鼎昆首相制訂的,在二到三年之內奪取太平洋戰爭決定性勝利的戰略計劃吻合。
正是如此,在規劃戰略的時候,陳錦寬沒有讓總參謀部的高管進行討論。現在的重點是,必須儘快將掌握的戰略優勢轉化為戰略勝勢,並且獲得幾場關鍵戰役的勝利。
在晚飯後的討論中,陳錦寬與衛延年的觀點基本一致。
即在保證繼續向西南太平洋推進,爭取在一到二年之內完成掃蕩西南太平洋外圍島嶼,爭取孤立澳洲,為最終攻佔澳洲奠定基礎的同時,集中兵力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將戰線向東推進一千到二千海里。
如此一來,艦隊與陸戰隊的兵力都要做重新分配。
按照陳錦寬的意思,四艘“皇帝”級戰列艦修復之後將派往西南太平洋,協助陸戰第七軍儘快打下瓜島,完成向珊瑚海推進的作戰行動。八艘新服役的“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將與之前的四艘同級戰列艦編入第一艦隊,另外六艘老式戰列艦也將編入第一艦隊,然後以第一艦隊為主力,陸戰第五軍為骨幹,爭取在四月,最遲不過五月發動攻打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
在陳錦寬表態之後,衛延年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的情況下,戰略佈局基本上確定了下來。
三日後,完成了相關的人事調動手續,並且處理好了家裡的事情之後,白佑彬離開了舟山,奔赴橫須賀。
第九卷 投石問路 第九章 … 殘酷現狀
此時的橫須賀已經與一年多前遭到第一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