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時聽聞陰山艱險難渡,若是頡利要據守關隘,朕看倒是不容易攻打。”
薛萬徹當下道:“陛下放心,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詩,莫道陰山險;天然闢石門;黃河折東處;秦漢戰運屯。”
李重九笑了笑道:“朕倒是沒聽說過,這是指得是陰山上的陰平小道嗎?”
薛萬徹當下道:“也差不多,但是比鄧艾滅蜀的陰平小道,要好走,陛下,請看地圖!”
當下薛萬徹用木杖在羊皮地圖上指,左右大將盡是圍著地圖前聽薛萬述分說。但聽薛萬述道:“陛下,你看這裡是就是河套,黃河折東處,指得就是河套上黃河折往東的地方,河套西面是賀蘭山,河南是五原郡,而黃河折東而流之處,往東行兩百里就是,就是陽山高闕。闕者兩山對峙,形如石門。”
聽薛萬述這麼說,一旁張玄素道:“我明白了,當年酈道元在水經注裡有形容這高闕,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附近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雲舉,望苦闕焉。當年秦漢之時,最經常從此用兵,北討突厥。”
虞世南也道:“當年秦皇逐匈奴後,就是命蒙恬在陽山,陰山以北修過長城。酈道元從魏皇帝北遊陰山,對於這裡的記載是不會有錯的。”
李重九聽薛萬述這麼主張,當下點了點頭。這時突利言道:“陛下,渡過陰山不止這一條路,從白道向北,也可以透過陰山山口,抵至鐵山,而且路程要近得多!”
李重九當下問道:“那麼兩者路途哪個更容易一些呢?”
薛萬述當下稟告道:“當然是陽山高闕,這裡雖是遠一些,但是路途緩慢,當年秦漢出征塞外都是沿此進軍的,而且陽山高闕,顯然要比陰山山口容易透過。”
虞世南當下道:“可是秦漢之時,都是立都於關中,故而走陽山高闕最容易,但是我軍從東而來,當然是走陰山山口,直插突厥汗庭鐵山更是便利。”(未完待續。。)
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
從陰山山口進兵,還是從陽山高闕進兵,眾人各有各的理由,沒有討論出一致的答案。
這時候姬川道:“陛下,我軍這一次攻打突厥,不能橫渡大漠,也難以輕入久留,故而必須一戰而勝,微臣以為若是循序進兵,可能會令頡利逃至漠北。我軍現在可沒有當年漢武帝遠征漠北的實力啊。”
姬川的話有道理,眼下李重九集結大軍,糧食所耗幾十倍,若是頡利不正面迎戰,跟趙軍在群山大漠裡面繞圈圈,只要李重九無功而返,也就是輸了。或者頡利夠狠一點,直接放棄漠南的勢力,冒著牛羊被凍死大半的風險,將汗庭遷至漠北去。那麼李重九唯有望著浩瀚的大漠長嘆,拿頡利一點辦法也沒有。
想想漢武帝當年滅匈奴,衛青和霍去病十萬騎兵出漠北,與匈奴決戰,而動用了五十萬人作十萬騎兵的後勤補給。這也就是為什麼姬川說,出塞作戰,不同於中原作戰,不能輕入久留,就是後勤補給跟不上。
不過現在趙軍比當年霍衛二將時,也是有優勢所在的,那就半個草原部族,都是站在自己一邊的。
李重九當下道:“你們說得有道理,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以往是我們不熟悉草原地形,而且後勤補給必須千里轉輸,而今日我軍二十餘萬大軍,騎兵就有十五六之眾,何況又有突利可汗的幫助,我們對於突厥現在的形勢是瞭如指掌。”
張玄素道:“陛下英明,微臣以為今日不同於當年漢匈之戰時。雖說草原廣闊,不似中原有城據守。我軍本就有騎兵之利,又熟悉地形。不過微臣以為茫茫草原大漠中。搜尋頡利主力不易,不如派一路人馬翻越陰山山口,而另一路走陽山高闕,兩路分進合擊。”
張玄素說完,李重九讚賞地點了點頭,虞世南亦附和道:“當年漢武帝伐匈奴時,都是派軍數路,分進合擊,尋匈奴主力而決戰。若是兵力集中一路。很可能無功而返。我們要攻突厥,分路進兵,也是上策。”
聽眾人提議分兵,李重九當下點點頭,正要宣佈命令時,這時候帳外有人稟告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前方快馬來報,尉遲恭將軍已攻陷襄城。殲滅突厥大將康蘇密部五千餘人。”
李重九聞言大喜,襄城就是北魏盛樂城,當年北魏的北都,拓跋珪在此開創了鮮卑北魏王朝。
“陛下。尉遲恭將軍不僅攻破了襄城,北進之際還遇到義成公主,張長遜。苑君璋兩萬來增援襄城的北附漢軍。他們經尉遲恭將軍勸說,決定率軍歸降。與之一併還有十餘萬北歸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