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王世充嘆道:“李密此人天資明決,為龍為蛇。固不可測也!”
“將軍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我觀瓦崗軍上下不過是土雞瓦狗之流,眼下我們大軍齊聚,剿滅李密如探囊取物。”虎牙郎將王辯沉聲言道。
王世充笑了笑,言道:“是啊,上一戰我被李密一敗,已是折了銳氣了,眼下有王郎將如此勇將,真乃是三軍之膽啊!”
王辯聽了王世充之言,當下面上露出得色。
說到這裡,王世充回顧左右,言道:“我年幼時,在西域蒙高人傳授過龜策與推步之術,我推算這李密絕無為天子的氣數,眾位不要相信什麼謠言,如此亂臣賊子,豈能翻得了我大隋的天。”
軍帳之內,有幾位隋軍大將都面露譏諷之色,心道,龜策與推步之術,豈能當真,身為大將者,不研習兵法,而迷信這些旁門左道。天子與越王,怎麼會派這樣的庸才來統領大軍。
王世充當下言道:“諸位眼下大軍齊聚在此,而東都一斗米三千錢,我軍糧實難以支撐,故而我決定,明日渡過洛水立即破賊!”
“諾!”眾將轟然領命。
十一月,王世充雖屢戰屢敗,但得到楊侗以從關中調來的精銳為骨幹,分別由虎牙郎將王辯,將軍王隆帥,獨孤武都,河內通守孟善誼率七萬大軍為輔,加上王世充原本的兩萬江淮軍,一共近十萬人馬。
現在除了在江都伴駕的御林軍,驍果軍之外,王世充手上已是大隋現在僅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家當了。當下王世充率領這近十萬大軍渡過洛水,要先聲奪人。
王世充以名將王辯為先鋒,王辨字警略,馮翊蒲城人,曾率軍擊破魏刀兒,高士達,郝孝德,孫宣雅,時季康等義軍,乃是隋朝名將。
渡過洛水後,王世充以言語激王辯,以及幾位重將為先鋒,率軍出擊,而將自己的江淮軍則留之殿後保全實力。
王辯率軍初戰,即勢不可擋,攻破李密軍外營,瓦崗軍幾乎潰敗,但王世充為李密名聲所懼,不敢追擊,反而鳴金收兵。而李密卻帥敢死之士乘夜襲擊,王世充軍大敗,大軍爭著逃回洛水,奪橋時溺死萬餘,大將王辯身死。
大軍慘敗王世充結果不敢入東都,當夜突降疾風寒雨,軍士涉水沾溼,道路之上又凍死者萬餘。王世充獨至河陽,自己將自己下獄請罪,越王揚侗遣使者赦免,並將王世充召還東都,賜金帛、美女以安其意。
當下王世充戴罪立功,收合亡散,屯含嘉城,此戰諸軍皆敗,唯獨王世充江淮軍損失微乎其微。
而李密藉助此戰之威,擊敗王世充十萬大軍,朝廷精兵幾乎被瓦崗軍一掃而空。而河南諸郡之中,僅餘的滎陽太守王慶、梁郡太守楊汪尚,這時也降伏李密。
隨即李密聚集三十多萬大軍,圍攻洛陽城,東都頓時危在旦夕。
現在東都以東之地,以至沿海之地,已盡歸瓦崗軍所有。李密現在的聲勢如日中天,取隋而代之,似乎已成定局。
而這時,正在晉陽的李淵,也同時收到了身在涿郡的薛收之信。李淵看信未畢,就將信紙一揉狠擲在地,言道:豎子,他日我必要你好看。
就在李密大破王世充之時,李淵於太原練兵已畢,得精銳甲士三萬。
東突厥命大將康鞘利,率五百突厥兵,以及兩千突厥良馬助李淵南下。而西突厥命大將阿史那奈亦率突厥精兵從李淵入關。不久靈壽賊帥郗士陵帥眾數千降於李淵,李淵以郗士陵為鎮東將軍、燕郡公。
當下李淵於晉陽宮城東的乾陽門街軍門前,豎白旗誓師,令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郡守,讓其留守晉陽,而李淵揮三萬甲兵南下。而關隴士族紛紛於各地,起義響應於李淵,李淵大軍先聲奪人。
隨即李淵傳檄各郡,歷數了楊廣種種之罪,聲言要興甲晉陽,奉尊代邸,掃定鹹洛,集寧寓縣,李淵又聲言自己率軍攻打關中,並沒有自立當皇帝的野心,只是要楊廣退位,而改尊立在長安的代王為天子之意,自己乃是隋臣。
時人聞之,言李淵此舉乃是,興一帝,而廢一帝,可比當年董卓之舉。
但是身在關中坐鎮,為李淵所迎奉的楊廣之子代王楊侑,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帥精兵二萬屯霍邑,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率驍果軍數萬屯河東分別以拒李淵。
涿郡之中。
自李重九宣佈幽州支援李密之後,房彥藻將其自居為功,在涿郡逗留了十幾日。
房彥藻在涿郡之時,涿郡各個大大小小計程車族,皆是上門來拜訪,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