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無事可做的儒生,都是奔走相慶,感謝楊暕給了他們這口飯吃的機會。楊暕沒費多少氣力,就找齊了作史的官吏,一併行進修史。不過楊暕剛剛開始修史,唐軍就開始圍城了。這是唐軍第二度包圍洛陽城。楊暕見在自己下面做事的儒生都是十分恐懼,問了情由才知道。原來洛陽城已是經歷過第三次圍城了。第一次圍城,是李密的瓦崗軍圍城。那一次苦得是洛陽城低層百姓,滿城內餓殍遍地,人競相食。第二次圍城則是去年李世民圍困王世充,那一次圍城足足半年之久。洛陽城人口已是大不如第一次圍城時了,到了這時最後解圍時城內百姓幾乎死絕,到了最後連城內士族,官員都開始餓死。鄭國堂堂尚書居然也落到餓死城中的下場。那一次圍城洛陽城人口銳減至只有三千戶,活下來的也是不成人形,而楊暕知道在李密圍東都前。洛陽的人口可是近三十萬戶。一戰凋零如此,楊暕雖是身為漁陽王,自己不用擔心,但是也不免為手下這些官吏們擔憂起來。何況這城裡還有兩三萬戶百姓,除了士卒,官吏的家眷,還有不少支援趙國計程車族,以及根本無力遷徙逃亡的平民百姓。身為在洛陽居住多年楊暕,覺得自己有必要阻止這一幕發生。當下找洛陽府牧守薛萬述商量。薛萬述見楊暕時,對此倒是十分樂觀。他讓楊暕儘管放心,他們一直預備著李唐對洛陽城的圍城之戰,所以不僅提前疏散了部分百姓。還提早在含嘉城裡囤儲了大量的糧草,不僅足夠守城將士,官吏食用。還可以足夠城內百姓所視。楊暕聽薛萬述這麼說,猶自不放心。不過這一個月來,自己在秘書省那些替自己修史的官員。倒是一個個來應卯了,十分積極。楊暕問過後得知,凡是趙國官吏,每月都有兩石半的額外糧食可以支取。這兩石半的糧食雖吃不飽,但也足夠讓一家老小不餓肚子了。這些修纂史書雖是楊暕臨時請來的,還不算是大趙正式官吏,但是他們也各自得到一份糧食。而且不僅僅是官吏,就是城內分別在東市,西市,南市,還有各城門處都設了粥鋪,每日施粥,去的百姓都有一碗熱粥喝。楊暕聽了不信,心想自古以來圍城,能顧得自己人馬吃飽,手下士卒不去劫掠百姓家已經是十分不錯了,竟然還有主動將軍糧分給百姓食用的事情,這簡直是不可思議。楊暕自己特意還微服作為百姓,親自去宮門正門則天門那粥鋪去領粥。在排了兩個時辰的隊伍後,粥鋪的趙軍官吏,也不查問你的姓名來歷,就直接將一碗熱騰騰的粥放在楊暕的手中。楊暕喝了粥,這粟米粥還算是黏稠,並非是那種清湯寡水的清粥,這粥喝了至少能墊墊肚子。楊暕自己體驗後,這才相信,確認城內糧草確實十分充裕。不僅如此楊暕大為感嘆起來,在對待百姓,官吏之上,大趙確實作得極好的,李重九真正做到如古代聖賢般,視民若子,僅僅在這一點遠遠要勝過前朝。大趙立國今日,深得河北百姓支援,果然不是沒有緣由的。這李重九雖出身寒微,但是因此能懂得百姓疾苦,故而能得民心,能得民心,雖未必能得天下,但也不遠了,楊暕不由感慨。在經歷圍城兩個月以後,雖說供應有所下降,官吏的月支糧降為兩石,城內的粥鋪也少設了數個。但洛陽城內百姓絲毫不見飢色,城內也是秩序井然,不過楊暕得知近來有些麻煩的事,城內的柴薪不夠了。楊暕去詢問薛萬述,薛萬述回答說,這算是百密一疏,何況備戰的日子,選是夏季,不需要燒火取暖,所以沒有準備多少柴薪。所以導致洛陽城內柴薪不足,市坊上柴薪已是上漲十幾倍。楊暕對於這件事自是覺得不能坐視不理,他親自至市坊找了商人,商議不得囤貨,高價販賣柴薪,以此取利,並令人從洛陽宮中拆掉一些破舊的宮舍,用這些舊料來頂替城內木柴的不足。楊暕這一舉動當然得到了洛陽士紳一片讚賞,自從楊暕認真修史後,眾人對他都有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之感。加上楊暕也將不少洛陽士子推薦給薛萬述和李重九,讓他們中不少人都出仕朝廷。楊暕頭上又加了一層舉賢薦能的美名,昔日的紈絝子弟楊暕,今日已是成為洛陽百姓口中人人稱頌的賢王。而今楊暕也是四十有許的人,換做當年他在為齊王時,別人稱他為賢王,他必然是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如今又有什麼用呢。這一日楊暕微服身在東市坊內,左右商鋪大門雖是關了一半,但仍是有生意在做著,來東市的百姓也是不少,如往常一般雖是物資緊缺,但百姓臉上卻沒有菜色。市坊中都有披甲的趙軍士卒在巡邏,秩序即好,市署旗亭上,還有士卒嘹望。楊暕隨意走著,待走到街頭柴薪店時,遙遙看見一名女子熟悉的身影,似是自己的故人。楊暕一時間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睛,待仔細一看,確實是月下名花的故人曲嫣